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演化过程(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CO2的含量一直下降 B.O2的含量一直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9月29日,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hòu)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宙
4.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 )
A.恐龙称霸地球 B.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重要成铁时代 D.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6.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人类
8.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湿热的森林地区 C.温暖广阔的浅海 D.干旱的陆地环境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恐龙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恐龙繁荣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藻类植物繁盛 D.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图甲为彩虹恐龙化石,图乙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爬行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12.该地质时期是( )
A.联合古陆解体期 B.铁矿等金属矿产的成矿期 C.现代海陆位置形成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期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二、综合题
1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图中的 层(填字母),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 的标志。
(2)B是 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 。
(3)现在比较明确的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演化历程中的典型复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图中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
(2)从地质年代表的角度,乙图生物出现的时期是________代________纪,简述该时期气候的突出特征及其影响。
(3)描述地球上动物从甲图演化为乙图的主要过程。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目前太阳内部核聚变的速率来看,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
(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行星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根据图中信息,简述地球普通性的证据。
(3)根据图文信息,简述地球特殊性的形成条件。
(4)从地球历史的角度,地球上高级智慧生命主要出现在________代________纪,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
(1)恐龙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2)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3)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亿六千万年,人类的出现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恐龙如此强大的物种也不能避免灭亡,结合本章所学及知识储备,谈谈人类可以从哪几方面应对地球环境突变,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请简要说明。
20.(2020·安徽省明光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2)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演化过程(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CO2的含量一直下降 B.O2的含量一直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答案】1.A
2.B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晚于裸子植物,BCD错。故本题选A。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一直呈现上升,B正确;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A错;O2前期变化较大,后期相对稳定,CO2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C错;O2和CO2含量变化不存在相关性,D错。故本题选B。
【点睛】生物演化简史:
(1)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2)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9月29日,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hòu)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宙
4.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 )
A.恐龙称霸地球 B.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重要成铁时代 D.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答案】3.C
4.D
【分析】3.材料中显示,秀山恐鲎为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根据地球的演化历程可知,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早期,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4.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新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B错误。前寒武纪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C错误。在古生代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D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其中早古生代是海洋生物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代表性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期,是鱼类大量繁衍的时代,并有中期出现了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古生代也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6.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5.B
6.A
【分析】5.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结合地球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可知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可知为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读图分析,乙为古生代,末期进入裸子植物时期,藏类植物明显衰退,A正确;恐龙灭绝是在甲中生代末期,B错误;该时期没有出现被子植物,不符合题意,C错误;爬行动物盛行是在甲中生代时期,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人类
8.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湿热的森林地区 C.温暖广阔的浅海 D.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7.B
8.B
【分析】7.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时期最繁盛的动物,故选B。
8.材料显示形成煤炭的植被为森林,A错;裸子植物为陆生植物,C错;森林茂盛说明降水较多,所以B对、D错,故选B。
【点睛】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出砚。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恐龙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恐龙繁荣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藻类植物繁盛 D.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
【答案】9.C
10.B
【分析】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寒武纪是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出现恐龙,排除A;古生代先后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还没有出现恐龙,排除B;中生代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作为爬行动物的代表——恐龙就生活在这一时代,C符合题意;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因此恐龙没有生活在新生代,排除D。故选C。
10.恐龙繁荣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时,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祼子植物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为煤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中生代是造煤的重要时期,B符合题意;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形成泛大陆、藻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因此排除ACD。故选B。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图甲为彩虹恐龙化石,图乙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爬行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12.该地质时期是( )
A.联合古陆解体期 B.铁矿等金属矿产的成矿期 C.现代海陆位置形成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期
【答案】11.A
12.A
【分析】11.题意表明,彩虹恐龙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侏罗纪是中生代的一个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A正确。海生脊椎动物时代是古生代中期,排除B。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灵长哺乳动物时代出现在新生代,排除D。故选A。
12.前题分析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A正确。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层中,因此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中生代地层中这些金属矿产少,B错误;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的时期是在新生代,不是中生代,C错误;海洋脊椎动物灭绝是在古生代末期,不是在中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13.C
14.C
15.A
【分析】本题组以动物演化进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繁盛的时代,考查学生对动物演化进程的掌握程度。
13.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4.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选项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B;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D。故选C。
15.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速度,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
【点睛】地质年代表
二、综合题
1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图中的 层(填字母),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 的标志。
(2)B是 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 。
(3)现在比较明确的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A 黑子 太阳活动强弱
(2)色球 耀斑
(3)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地球大气状况,引起气候异常,引发极光等。(任答四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分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题,难度小,记忆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详解】(1)从图上看,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A为太阳大气的最内层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B为色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为耀斑;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磁场等有影响。例如耀斑爆发释放的高能带电离子流会使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黑子会影响地球大气状况,引起气候异常,太阳风引发极光等。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演化历程中的典型复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图中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
(2)从地质年代表的角度,乙图生物出现的时期是________代________纪,简述该时期气候的突出特征及其影响。
(3)描述地球上动物从甲图演化为乙图的主要过程。
【答案】(1)动物为无脊椎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
(2)新生 第四 气候的突出特征: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突出影响: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
(3)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
【分析】本题主要涉及地球历史相关知识,侧重基础知识考查。
【详解】(1)本题主要是结合图中呈现的生物的信息,即无脊椎动物、较低等的动物,推测出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为温暖的海洋环境,强调生物特点与地球环境特点的一致性,突出地球演化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阅读图片信息,判断乙图中生物(人类)出现的时期是新生代第四纪;该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变化是典型的气候特点。在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有所下降,众多生物开始向气温较高的低纬度迁移。到了气候温暖期,冰川开始消融,冰川范围不断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海水淹没了许多低洼的地方。
(3)以时间为线索,描述地球上动物的主要演化过程(地理过程的描述),即由甲图中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鱼类),再到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最后到人类的出现。
【点睛】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目前太阳内部核聚变的速率来看,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
(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行星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根据图中信息,简述地球普通性的证据。
(3)根据图文信息,简述地球特殊性的形成条件。
(4)从地球历史的角度,地球上高级智慧生命主要出现在________代________纪,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答案】(1)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金星
(2)图中数字①代表地球,地球与火星、金星都距离太阳比较近,都属于类地行星,没有特殊之处;图中行星的公转轨道都类似于圆形,地球没有特殊之处。
(3)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与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上的温度较为适宜;图中各行星的轨道互不干扰,保证了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保证了地球有稳定的宇宙环境。
(4)新生 第四
【分析】本题以太阳星系图为背景,涉及太阳系基本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信息判断行星的名称,属于基础性设问,为后面问题的回答奠定基础。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据此判断各行星的名称即可。①是地球,②是火星,③是木星,④是土星,⑤是金星。
(2)设问地球的普通性,且用图中信息来说明。证明地球的普通性有三个角度,一是行星的运动特征或运动方式;二是行星的体积与质量;三是距日距离。基于图中信息全面、有逻辑地回答问题即可。图中⑤是金星,②是火星,都属于类地行星,运动方式和体积、质量都与地球相差不大。图中行星公转轨道都具有近圆形,共面性的特点,地球没有特别之处。
(3)设问地球特殊性的形成条件,本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知道何为地球的特殊性:具有高级智慧生命,主要指人类;二是形成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形成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二是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等),再基于图文信息全面而有逻辑地回答问题即可。首先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上的温度较为适宜。图中各行星的轨道近圆、共面、同向,各行星轨道互不干扰,保证了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合生物生长。并且太阳处于稳定的壮年期,保证了地球可以有稳定的宇宙环境。
(4)地球上高级智慧生命主要出现的时间是在新生代的第四纪。
【点睛】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
(1)恐龙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2)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3)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亿六千万年,人类的出现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恐龙如此强大的物种也不能避免灭亡,结合本章所学及知识储备,谈谈人类可以从哪几方面应对地球环境突变,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请简要说明。
【答案】(1)通过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2)植物极度繁盛茂密的植物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地质历史的相关知识。
【详解】(1)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使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
(2)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繁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主要的成煤期之一,因此可以说该时代的茂密的植物,为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探测和防范能力等。
【点睛】
20.(2020·安徽省明光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2)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2)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对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
【详解】(1)有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最简单,分类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2)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