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同步精品练习)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同步精品练习)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7 11:39: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14日,出现了火星冲日现象,本次火星冲日时距离地球约6300万千米,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会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
A.天王星 B.火星 C.土星 D.水星
2.土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 )
A.方向相同 B.轨道近圆 C.轨道共面 D.安全稳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31日晚,天空中上演了一场万众瞩目的月全食。因为这是一个月全食+“蓝月亮”+“超级月亮”的组合亮相。天空中出现152年来的首次“超级蓝色月全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超级月亮”属于( )
A.星云 B.卫星 C.行星 D.恒星
4.“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示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火星表面温度高 D.火星上大气稀薄
6.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火星大气稀薄 D.火星的质量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下图示意西昆仑造山带附近岩石圈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代表莫霍界面的是( )
A.界线① B.界线② C.界线③ D.界线④
8.西昆仑造山带处( )
A.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B.岩石圈厚度分布均匀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和地幔之间 D.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序号依次是( )
A.①大气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
B.①岩石圈、②大气圈、③生物圈、④水圈
C.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③与④
1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煤矿资源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较浅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一个震源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当O处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13.上图是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左图为北极地区远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右图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根据材料推测( )
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
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
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
15.甲时期( )
A.恐龙盛极一时 B.三叶虫灭绝
C.气候寒冷干燥 D.形成喜马拉雅山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甘肃酒泉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东面则紧邻巴丹吉林沙漠。
材料二:太阳辐射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同时也是推动大气和水的运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三:左图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右图为沿第二亚欧大陆桥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分布图。
(1)列举出两种该地区由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的优势能源。
(2)指出图中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3)试从天气、技术、安全度等方面简要分析东风着陆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000~3000km,这个高度称为____圈上界。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__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__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____。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年代表(见下图)是科学家对地球历史的一种划分(编年)方案。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
①地层顺序 ②生物演化阶段 ③岩石年龄 ④化石数量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科学家编制地质年代表的客观基础是地球演化呈________性。
(3)简述地质年代表的主要内容。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②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③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②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
③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14日,出现了火星冲日现象,本次火星冲日时距离地球约6300万千米,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会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
A.天王星 B.火星 C.土星 D.水星
2.土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 )
A.方向相同 B.轨道近圆 C.轨道共面 D.安全稳定
【答案】1.D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的现象,所以出现冲日现象的应为地外行星;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天王星、火星、土星均为地外行星,都会出现冲日现象,ABC不符合题意;水星为地内行星,不会出现冲日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
2.土星和地球都有自己的公转轨道,土星冲日时太阳、地球和土星处在同一直线,所以只有二者公转轨道在同一平面上,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性较大,C正确;与公转方向、轨道形状和宇宙环境安全性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冲日现象是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与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冲日时行星最亮,也最适宜观测。凌日现象指地内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上缓慢移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1月31日晚,天空中上演了一场万众瞩目的月全食。因为这是一个月全食+“蓝月亮”+“超级月亮”的组合亮相。天空中出现152年来的首次“超级蓝色月全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超级月亮”属于( )
A.星云 B.卫星 C.行星 D.恒星
4.“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3.B
4.B
【解析】3.“超级月亮”就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超级月亮”即月球,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又属于总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从地球上观看,月球比远地点时面积增大14%,亮度增加30%,号称“超级月亮”。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示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火星表面温度高 D.火星上大气稀薄
6.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火星大气稀薄 D.火星的质量小
【答案】5.B
6.C
【解析】5.地球存在生命的主要自身条件是液态水、适宜呼吸的大气和适宜的温度。据此可知,体积密度不是影响生命存在的直接原因,A错误。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C错误。火星上大气稀薄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故选B。
6.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正确。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机率差异不大,不是易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A、B、D错。故选C。
【点睛】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当陨石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燃烧,所以地球上陨石较少,即使到达地表,体积也比较小了,而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下图示意西昆仑造山带附近岩石圈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代表莫霍界面的是( )
A.界线① B.界线② C.界线③ D.界线④
8.西昆仑造山带处( )
A.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B.岩石圈厚度分布均匀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和地幔之间 D.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答案】7.C
8.D
【分析】7.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根据图中信息,界线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西昆仑造山带位于大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A错误;岩石圈厚度分布不均匀,B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C错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的顶部。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序号依次是( )
A.①大气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
B.①岩石圈、②大气圈、③生物圈、④水圈
C.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③与④
【答案】9.C
10.B
【解析】9.读图可知,①可为其它圈层供水、能蒸发到其它圈层(大气圈),可以渗透到其它圈层(岩层圈),因此应是水圈;②能为其它圈层(生物圈)供给养分、能接受水圈的渗透和降水,应为岩石圈;③能为其它圈层供给氧气,接受水圈的供水和岩石圈供给的养分,应为生物圈;④能够产生降水,接受水圈的蒸发水汽和生物的供氧,应为大气圈。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根据图中个圈层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落花”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B正确。故选B。
【点睛】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煤矿资源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较浅
【答案】D
【详解】A项,由图可知①处莫霍界面深度最深、地壳厚度最厚。故A项错误。B项 ②处莫霍界面深度较浅,即地壳厚度较薄,且位于河流附近,可能有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堆积。故B项错误。C项,③处莫霍界面深度大于②、④处,地壳厚度更厚,相应地幔深度更大。故C项错误。D项,④位于河流附近,地下水埋藏浅。故D项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一个震源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当O处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13.上图是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答案】12.A
13.D
【分析】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横波不能穿过地核。
12.读图,图示代表地球圈层,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说明传播方向有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A对。B、C、D错。
13.读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D对。乙是阴影区,表示横波不能穿过地核,丙处表示纵波能够穿过地核。乙处地震波不能都到达,A、B、C错。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左图为北极地区远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右图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根据材料推测( )
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
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
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
15.甲时期( )
A.恐龙盛极一时 B.三叶虫灭绝
C.气候寒冷干燥 D.形成喜马拉雅山
【答案】14.A
15.B
【分析】14.据材料“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可知,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应该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好,森林茂密,故A正确;“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有远古骆驼化石”,说明当时北极气候较温暖,不会有大面积的大陆冰川,故B错;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的运动,当时南极大陆在低纬度地区,故C错;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骆驼旁边有树,说明气候较湿润,故D错。选A。
15.据图可知,甲时期气温大幅度降低,远低于现代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大幅度增加,高于现代全球平均降水量,地球进入寒冷期,属于古生代后期,恐龙还没有繁盛,故A错;三叶虫灭绝于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气候寒冷湿润,故B正确,C错;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新生代的造山运动,故D错。选B。
【点睛】地质学表示时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即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另一种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也称绝对地质年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甘肃酒泉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东面则紧邻巴丹吉林沙漠。
材料二:太阳辐射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同时也是推动大气和水的运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三:左图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右图为沿第二亚欧大陆桥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分布图。
(1)列举出两种该地区由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的优势能源。
(2)指出图中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3)试从天气、技术、安全度等方面简要分析东风着陆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答案】(1)风能、水能、煤、石油、天然气(石化能源)
(2)东部太阳辐射少,西部多(或者从东往西太阳辐射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降水量东部多,大气中云量增加,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西部降水少,大气中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或者从东往西降水先减少,后增加。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3)降水少、晴天多,能见度高,便于跟踪和观测;靠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技术力量强;沙漠地区水域、森林面积小,着陆后便于搜寻;人口稀少,安全性高。
【分析】本题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为区域背景,并结合有关材料,考查该区域优势能源、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及原因、东风着陆场的区位条件。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图中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东起江苏连云港,向西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至新疆阿拉山口。所经省区中新疆、陕西等省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都很丰富,甘肃的水能、风能等也很丰富,它们都是由太阳辐射转化而来的能源。
(2)读沿第二亚欧大陆桥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太阳辐射总体上东部年太阳辐射量少,西部年太阳辐射量大。图中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与年降水量具有负相关的关系,亚欧大陆桥东段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大气中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显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我国境内亚欧大陆桥西段,距海远,以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大气中云量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
(3)由图文信息可知,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东面则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天气方面,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跟踪和观测;技术方面,该地临近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可以就近获得技术支持;安全方面,西北地区,人口稀少,载人飞船着陆过程对地面造成的不利影响小,紧邻巴丹吉林沙漠,水域、森林少,飞船着陆后也便于搜寻。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000~3000km,这个高度称为____圈上界。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__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__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____。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答案】(1)大气
(2)A、B、C;D、E;A、B、C、D
(3)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4)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分析】本题考查地区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相互关系,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1)自地表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km的高度,根据图示位置,可知FG表示大气圈的上界。
(2)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D表示岩石圈、E表示地幔。其中大气圈A、水圈B、生物圈C属于外部圈层,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A、B、C;岩石圈D、地幔E属于内部圈层,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D、E;外部圈层和岩石圈组成地球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A、B、C、D。
(3)D表示岩石圈,据图可知,岩石圈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4)C圈层是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作用关系两方面分析。位置关系:生物圈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作用关系: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年代表(见下图)是科学家对地球历史的一种划分(编年)方案。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
①地层顺序 ②生物演化阶段 ③岩石年龄 ④化石数量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科学家编制地质年代表的客观基础是地球演化呈________性。
(3)简述地质年代表的主要内容。
【答案】(1)C
(2)阶段
(3)表示地质历史时期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表示地质历史时期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
【分析】本题主要以地质年代表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球的历史及地层分布情况,主要以识记性的内容为主,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该部分内容多加记忆。
【详解】(1)地质年代表是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制成的,①②③正确;化石数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地质的形成时间,不能为地质年代表提供依据,④错误,C项的①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这是地质年代表编制的客观基础。
(3)读图可知,左侧为地层的示意,从上至下地层越来越古老,包含的化石生命形式越来越简单,表示的是地质历史时期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右侧为按照宙、代、纪列出的地质历史年代及对应的时间,表示的是地质历史时期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
【点睛】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详解】整体分析:青藏高原获得太阳辐射多,从纬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等方面分析原因。四川盆地获得太阳辐射少,主要从地形、水汽含量、天气等方面分析。
(1)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晴天多,日照时数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
(2)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3)根据等值线分布判断,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②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③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②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
③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答案】(1)①海生 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②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③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③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还有气候变化说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特征。
【详解】(1)依据“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生物进化栏目中最右侧一栏,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根据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特点可知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而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形成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据此即可推测出当时的环境特点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按“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左侧生物进化框中动物进化栏作答即可。
②可按以下思路作答: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物种灭绝。
③造成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物种灭绝的原因很多,如气候的变化、火山爆发、大陆的漂移等,结合每种变化各自所能够引起的地球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分析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