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8月联合调研试题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加剧 B. 郡县制度普及 C. 均田制推行 D. 诸侯争霸频繁
2.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 沉重的赋税制度B. 严酷的法律制度C. 严密的基层管理 D. 女子地位的提高
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统一将是大势所趋B. 儒学成为思想主流C. 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 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4.阅读下表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从中可知,盛唐以后三百余年的中国社会中( )
年代 岁入总额 岁入钱数 百分比
天宝八年(749―750) 52 300 000+ 2 000 000+ 3.9%
天禧五年 150 850 100 26 530 000+ 17.6%
皇祐元年(1049―1050) 126 251 964 39 000 000 30.9%
治平二年(1065―1066) 116 138 405 60 000 000+ 51.6%
A. 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 B. 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C. 商税收入占比呈现出稳定增长 D. 赋役征收已实现货币化
5.“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鼓励商业发展重新树立义利观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
6.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7.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北伐做准备
C.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8.下表为中国八十年代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数据说明当时中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合理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9.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
10.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西亚、北非、南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 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B 公元前1000—前600年,西亚冶铁技术尚未传到埃及之时,东非已存在早期炼铁活动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早期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C 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 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 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 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A. A B. B C. C D. D
11.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C. 启蒙运动 D. 科学革命
12.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选举以公开方式进行,出卖选票、收买选民现象司空见惯,1689年,8镑3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席位却花了900镑。这一史实反映了当时( )
A.工业资本要求掌权 B.议会选举混乱不堪C.代议制的严重倒退 D.议会地位逐渐提高
13.1922年,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德国放弃在苏俄的财产,两国放弃战债及战争造成的经济赔偿,恢复外交关系并建立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苏俄此举旨在(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赢国内战争B.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以换取西方国家支持
C.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力发展工业D.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14.下图为《联合国家宣言》,它的签署( )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将二战扩展到全球范围 D.标志联合国的正式建立
15.如右图所示,是某学者的著作中一个章节里的子目录。据此判断,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
A.第三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B.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兴起
C.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爆发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16.下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 )
国家 数量(个) 分布比例(%)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
甲 2452 8.4 18.8 72.8
乙 2249 40.0 31.5 28.5
丙 815 66.6 9.3 24.1
丁 519 21.8 28.3 49.9
A.英国 B. 法国 C. 联邦德国 D. 美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
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
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保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纪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发布三个法令,但能否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和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材料四 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举例
语法形式 表现 举例(《元典章·刑部》)
定中结构的复杂化 “的”字结构的复杂化和定语的多层化 蛮子田地里看守五河县的张千户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势抹杀县尹)
“着”的“方式化”用法 用“着”表示动作的持续 为那般,仿效着称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称冤赴台陈告)
介词带“着” “因”、“依”这两个介词后头可以加“着” 因着胡家的气力里,做到参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参政杀弟)
——据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阐述观点加以说明。
19.(16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以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公司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总督及其代理人有权制定合理的法律。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的主要表现(2分),阐述其性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作用(4分)。
(2)材料二的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新变化(4分)。结合以上材料概述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同时,这两个咨文表明,美帝国主义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挣扎,对内加强反动统治,对外坚持侵略扩张,企图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197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老实告诉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既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干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心妄想。
——197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1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此时外交的基本态度(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阶段中国外交政策呈现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从美国角度分析导致其六次战略误判的主要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4分)
六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8月联合调研试题
高三历史答案
1-5 DCAAB 6-10 DCDDD 11-16BDDADA
17.(12分)(1)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强调维护君权;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形成中华法系,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4分)
英国: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注重经济惩罚;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保留着原始遗风。(4分)
(2)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促进了公平和正义;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4分任答一点得2分)
18.(12分)观点:少数民族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的形成作出贡献。
论证:各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了王朝统治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明,树立“正统”形象,强化了华夏认同观念;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农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
总之,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19.(16分)(1)表现:政治上:具有国家职能(制定法律;购买保留土地);经济上:垄断贸易;军事上:成为殖民扩张机构。(2分)性质:具有部分国家职能、对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公司。(2分)背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殖民争夺激烈;解决远洋贸易资金筹措、经营的的困难。(2分)作用: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和巩固了新型股份制公司,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2分)
(2)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1分)影响:导致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1分)
(3)新变化: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贸易中心从局部中心到全球多中心新格局;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任答一点2分)关系:相互促进,或者回答方式,表现言之有理得分。(2分)
20.(12分)(1)外交态度:对美态度缓和;对抗苏联;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任一点2分,共4分)
外交趋势:从以意识形态为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或从“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任一点2分)。
(2)误判原因:美国实力的强大(答具体表现亦可得分)及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2分)
做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4分,言之有意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