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7 故事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27 故事二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23: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 故事二则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揭示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章形式。比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都是国外著名的寓言作品集。而寓言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很发达了,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耳熟能详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组课文是两则古代的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吧!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蕴含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3.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我国古代有许多名医,大家能列举几个吗?(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葛洪等。)
2.关于这些神医,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比如:华佗曾给关羽刮骨疗毒,给曹操治头痛病;孙思邈开创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大家想不想知道神医扁鹊的故事啊?
3.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则关于神医扁鹊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神箭手的故事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板书课题:故事二则)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字词识读。
通过配乐朗读、学生速读、分组朗读等方式,纠正易错读音。
2.掌握“桓侯、拜见、热敷、骨髓、锥尖、拴住、虱子”等词的读音。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扁鹊治病》
1.导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中的“一会儿”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会儿”表示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的时间短,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出蔡桓侯皮肤上有点小病,说明他医术高明,是名副其实的名医。
(2)蔡桓侯对于扁鹊的话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蔡桓侯不但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而且还讽刺扁鹊,言语中流露出对扁鹊的不满。这说明蔡桓侯是个傲慢固执、自以为是的人。他的态度和性情为下文病重而亡埋下了伏笔。
2.导读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阅读第3自然段,“又”说明了什么?这次蔡桓侯的病情有了怎样的发展?
“又”在这里指第二次,说明扁鹊把蔡桓侯的病情记挂在心,这是一个医生的职责。“皮肉之间”较上一次“皮肤上”说明病情加重了,扁鹊第二次劝蔡桓侯医治,并且再次说明不治的后果。
(2)扁鹊第四次见蔡桓侯是怎样做的?请结合句子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远远地望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望见”从侧面反映了扁鹊医术高明。“掉头跑了”说明了蔡桓侯的病发展到无法医治、无药可救的程度。扁鹊已经不能医治蔡桓侯的病了。
(3)如何理解扁鹊对蔡桓侯病情的分析解释?
从扁鹊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蔡桓侯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病症变化虽悄然不常见,却步步加重,扁鹊对此了如指掌,足见其医术之高明。而在蔡桓侯的病情还不严重时,不管蔡桓侯的态度怎样,扁鹊都来提醒蔡桓侯注意病情,劝诫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之高尚。
3.导读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蔡桓侯为什么派人去请扁鹊?这个故事暗含了什么道理?
说明蔡桓侯相信扁鹊说的话了。前后不过月余,蔡桓侯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了,所以这个故事蕴含了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做到防微杜渐的道理。
《纪昌学射》
1.导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一篇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飞卫是射箭能手,纪昌向他请教。
2.导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飞卫向纪昌提出的关于练眼力的第一个要求是什么?
要求: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
(2)纪昌是如何达到飞卫的第一个要求的?他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躺、睁大、盯住”等动词体现了纪昌的认真和虚心。纪昌注视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眼睛一定会又酸又痛,并且下文提到他整整坚持了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其恒心、毅力可见一斑。
(3)阅读第3自然段中飞卫的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写老师既肯定了纪昌过去练习取得的成绩,又向纪昌提出练眼力的第二个要求:“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从飞卫的话中可以看出飞卫教学方法的独特。
(4)纪昌是如何达到飞卫的第二个要求的?他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每天”指天天都这样,表现了纪昌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聚精会神”“盯”说明他注意力相当集中,突出了纪昌勤奋、认真的学习态度。
(5)“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纪昌的眼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飞卫的要求。
(6)“飞卫高兴地说:‘你就要成功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练好了基本功——敏锐的眼力,纪昌便接近成功了。飞卫的话说明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3.导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
本文结尾说“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这是纪昌勤学苦练的结果,通过这个结尾,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才更有说服力。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通过写蔡桓侯不听扁鹊劝告,耽误医治疾病,最后致死的故事,警示人们对于小疾病、小缺点、小错误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及时克服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能手的故事。这则寓言说明了无论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基本功入手,勤学苦练,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四、课堂小结
扁鹊、蔡桓侯、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像扁鹊、蔡桓侯、纪昌、飞卫一样的人吗?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其二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苦练基本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进步。
本文是两则寓言故事,故事中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飞卫的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侯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侯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说蔡桓侯左右之人只会阿谀奉承,不加劝告,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而对于扁鹊,他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