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7 09: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四单元
目标确立依据 单元课标摘录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地态度。
教材 分析 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从内容看都写了少年时代的经历,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构成小说外显的情节线索;同时,正是这些人生经历和体验,让人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推动自我的成长,这又构成小说内隐的思想线索。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引导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课 题 《我的叔叔于勒》 第1 课时
主备人
内容出处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评价任务 1.找出小说的关键要素,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2.勾画相关词语和句子,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引入新课。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设置情境,以一段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字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环节二: 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作者简介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背景链接(详见课件) 预习检查 课本读读写写(需特别注意拮据、褴褛、煞白、阔绰等词的读音和写法)、多音字、形近字 了解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
环节三: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情节。 预设:“我”父亲(菲利普)的兄弟、败家子于勒在挥霍了自己财产后被打发到美洲去,没想到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一家的“损失”。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于是把于勒奉为救世主,日夜盼望他归来。二姐还由此促成了婚事。为了庆贺,一家人乘船去海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多年来的幻梦一下子成了泡影,“于勒”也再次变成家人咒骂、怨恨、躲避的对象。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快速阅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预设:1.原因→结果: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弃他而去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3.期待→破灭: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发现于勒成了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希望破灭。 4.悬念→结局: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多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出现在本课的思考探究第一题,可以带着学生去完成这个题目。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小说情节,并能从情节入手鉴赏小说,领会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精巧的特点。
环节四: 再读文章,深入研究 (一)在文章中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述称呼变化的原因。 预设: 称呼:坏蛋、流氓。混蛋、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全家唯一的希望、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 原因:称呼(态度)随着于勒经济地位(有钱没钱)的变化而变化。 (二)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于勒年轻时放荡,但能浪子回头、改邪归正,懂得知恩图报,时运不济时不愿再面对亲人、拖累亲人,是一个善良、有骨气的可怜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环节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 继续预习文章,试着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作业既涉及本堂课的基础知识,也涉及下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我的叔叔于勒》 第2 课时
主备人
内容出处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叙事技巧。 2.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评价任务 结合人物分析方法,勾画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说说文章主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问: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到了哪些人物? 以提问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二: 再读文章,深入研究 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其人物形象。(独立完成)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预设:念信、给人看信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虚荣心理。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预设: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预设:语言描写,凸显了菲利普夫人的自私,也为下文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预设: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中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底层家庭妇女形象。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预设: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预设: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菲利普当时的极度恐慌、六神无主,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何好处? 预设: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倾向,也就把握了文章主题。
环节三: 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一)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刻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直接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与同学讨论一下。 预设:于勒是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展开情节,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思想。 (二)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出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描绘天边远处的景象,阴郁沉重,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三)“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预设: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四)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预设:①内容上,写一家人躲避于勒,与开头的期盼于勒形成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示了主题;②结构上,与开头盼于勒相照应,收束全文。 (五)怎样理解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预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小人物的辛酸。 讨论完成,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环节四: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作业布置与上课内容息息相关,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选准切入点:钱。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有钱”与“没钱”而态度急剧变化,对比鲜明。这拷问着他们的灵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以“钱”为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找到理解主题的捷径。 抓住突破口:人物分析。这篇小说作为经典,可讲点非常多,很难面面俱到。以人物的形象分析为落脚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