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历史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24*2
1.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发展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3.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
成。在封建庄园内,领主对广大农民和农奴的主要剥削方式是
A.劳役地租 B.货币地租 C.实物地租 D.分成地租
4.从公元 7 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
域最大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给东方带来了伊斯兰文化
C.广泛翻译希腊、波斯的典籍 D.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5.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A.古代埃及人 B.印度人 C.苏美尔人 D.印第安人
6.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开辟 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除了必备的客观条件外,两国成为远航先锋的重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C.两国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D.两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最先进
7.以下商品在欧洲市场的大量销售,能反映出“商业革命”的是
A.中国茶叶 B.美洲烟草 C.英国呢绒 D.中国丝绸
8.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
A.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D.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9.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之争持续了几十年,“其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 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不流血的手段”。“不流血的手段”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德国统一 D.法国大革命
10.历史学家使用“机器大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工厂制度”等词汇来描述
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科学社会主义③空想社会主义④政治经济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单一,如印度和埃及主要种植棉花、
东亚出产橡胶和锡、古巴出产蔗糖等。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 C.殖民主义政策 D.工业革命
13.19 世纪末决定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性质的关键因素是
A.遭受帝国主义侵略 B.亚洲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
C.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 D.受十月革命影响
14.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都
A.是战胜国之间平等协商的结果 B.具有强权政治特征
C.带来了战后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D.解决了大国之间的矛盾
15.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是“认真的和长期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A.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政治形势的稳定
C.适应了苏俄的实际国情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6.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A.都采取暴力斗争手段反殖民统治 B.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
C.都结成了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D.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进行斗争
17.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的相似之处是
A.“全体一致”原则 B.“大国一致”原则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原则 D.成立后都受到了美国的操纵
18.美苏冷战引起二战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
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20.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烈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 垮了。之所以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是因为其
A.改革集中在农业方面 B.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的组成情况发生变化。六十年代接纳的 43 个新会员 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七十年代接纳的 33 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反映了
A.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22.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巻全球。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中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利益应当反映在超越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为此,各国政府应
A.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顺应和平发展的潮流
C.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自 2013 年,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全方位 B.区域化 C.结盟性 D.一体化
24.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下列项中不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民族文化 C.能源危机 D.粮食短缺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18 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棉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英国棉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会。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瓦特完成了这一技术变革。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是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和发电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电话、白热丝灯等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 19 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的另一个重大后果,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到 18 世纪后期,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种植场需要进口一切日常必需品。……这些种植场也要求进口劳动力,所以就导致三角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 1919 年前的水平。大危机使各国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暴跌,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出口国出口锐减,降低了出口国家的外汇收入,而每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相应地缩减其国际开支并保护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动摇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缔结后,多次进行减税谈判,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1986 年与 1948 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增长了 36 倍和 38 倍,同期国际贸易额已逾 20000 亿美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殖民扩张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贸易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
三、论述题 12 分
27.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几种说法:
“单极世界说”: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在 20 世纪的最后10 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无极世界说”:日本人求田实则认为:“国际政治中一种堪称‘无极时代'的‘大空白时期'即将到来”。
“多极化世界说”:德国人恩斯特奥托岑皮尔认为:“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从东西方冲突的向心力释放出离心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多头政治和多极化”。
依据材料,请谈谈你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看法。(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合理,论据充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D 项正确;AC 项两项不全面,排除 AC 项;中国、印度等文明不是小国 寡民状态,排除 B 项。故选 D 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可知,该 规定强调对奴隶的残酷惩罚,这说明《汉漠拉比法典》是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A 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是对奴隶的残酷惩罚,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奴隶没有政治地位可言,排除 B 项;材料中的规定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排除C项;《汉漠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古巴比伦王国实行的是奴隶制统治,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农奴免费给领主耕作土地,这是领主剥削农奴的主要方式,即劳役地租,A项正确;当时并未出现货币地租,排除B项;实物地租不属于主要方式,排除C项;分成地租是租佃制下流行的一种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6.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成为远航先锋,其中一个积极因素就是两国王室对远航的支持,故选C;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排除AB;D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7.B
【详解】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业革命指的是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的增多,所以原产美洲的烟草在欧洲市场的大量销售能够反映出“商业革命”,B项正确;中国茶叶和中国丝绸在商业革命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欧洲销售,排除AD项;英国是欧洲国家,英国呢绒在欧洲销售不能体现“商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B项。
8.A
【详解】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其肯定了理性的价值,认为人应当能够自主的运用理智,独立思考,而且所有事物都应当受到理性的考验与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理性批判的准确含义,排除。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纷争了近一个世纪,其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终解决问题的却是不流血的手段,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与“不流血的手段”不符,排除B项;德国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与“不流血的手段”不符,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是通过流血牺牲的手段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机器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现代工厂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工业社会来临,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西欧整体社会的演变,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工业社会来临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①②④可选,B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③不可选,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包括空想社会主义,D项排除。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单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侵略,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因此经济发展单一,故选C;ABD不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单一的根源,排除。故选C。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同时为了满足本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的掠夺,这就使得亚非拉国家的自然经济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加之亚非拉国家以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为手段,从而使本国摆脱民族危机,这就使亚洲地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即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同时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即资产阶级的发展,B项正确;亚非拉国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促进了本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帝国主义侵略不是关键因素,排除A项;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从而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不是关键因素,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即在20世纪初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两者都具有强权政治特征,B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具有强权政治特征,“平等协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不利于战后长期的和平与稳定。而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排除C项;两个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国间的矛盾,“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是认真的和长期的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适应了苏俄的实际国情,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C正确;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促进了政治形势的稳定,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但这些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BD错误。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都是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B项正确;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采取的是非暴力的手段,排除A项;印度并未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排除C项;D项属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
答案第3页,共6页
1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为了吸取国联的教训,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无论是国联还是联合国都声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原则,故选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不是共同点,排除;国际联盟成立后由英法操纵,美国没有参加,联合国成立后初期由美国操纵,D不正确。
18.A
【详解】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A项正确,B、C、D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体现的是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AC;资本主义不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D。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是因为,其改革背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D项符合题意;集中在农业方面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A项错误;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均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项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将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C项错误。
21.D
【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二战以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的浪潮,许多殖民地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这些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他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发展,答案为D;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建立的,不是加入联合国,A错误;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国应该精诚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渡过难关,D正确;AC说法明显是错误的行为,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23.A
【详解】从题目可知,以上活动涉及金融、经济、政治和安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故A项正确。是全球化全方位的外交活动,故B项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中国外交活动强调的协作,而不是一体化,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当今问题不难发现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是全球性问题,要全球解决,故ACD不选;而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各自的问题,不是全球问题,故本题答案选B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不属于全球治理”,结合所学的全球化的知识作答即可。
25.(1)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进程各具特色。
(2)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依据材料“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得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结合各个国家的发展特色角度分析,得出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进程各具特色。
(2)原因: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得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依据材料“(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得出环保观念缺乏;依据材料“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得出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26.(1)影响: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等。
(2)措施: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提高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等。
(3)因素: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各国政策变化;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等。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可归纳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等。(2)措施:根据材料“各国都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可归纳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根据材料“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可归纳出提高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等。
(3)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各国政策变化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7.观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表现为“一超多强”,并逐渐向多极化过渡的趋势。
论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结束以来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各种力量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世界格局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是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可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解答)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有“单极世界说”“无极世界说”和“多极化世界说”。联系所学可知,“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表现为“一超多强”,并逐渐向多极化过渡的趋势。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首先确定这一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
论证过程可以联系所学,从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来看,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各种力量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世界格局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据此证明所持观点的成立。本题的解答首先应当明确写出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