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感受李大钊的可贵品质,并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感受李大钊的可贵品质,并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1、请生读课题,读出课题。
2、是谁在回忆谁?
板书:李大钊。
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钊”是一个生字,再读这个名字。
3、女儿回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说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呢?而说十六年前的回忆呢?(刻骨铭心)
4、读这个题目要更深情。
5、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认识这样一位革命者。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出示,认识李大钊主要两点。
3、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的日期。
1927年李大钊牺牲时,我们党才六岁。
4、课前做了预习,出示。
5、请同学到黑板前写一写。
6、其他同学拿出学习单也写一写这两个词语。
7、请生练写。
8、出示词语,请生读。
9、把前三个词语圈圈,知道为什么吗?
(前三个是一类)
10、他们都是为谁服务的?在这篇课文里他们都去干了一件事,是什么?
11、解释“阀”、“军阀”。你知道哪些军阀?
12、打开学习单,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3、圈画这四部分时间词。
三、学习内容
1、出示小组学习活动要求,开始小组合作。
2、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研究。
3、解决问题:父亲为什么烧掉这些书籍?
4、从父亲加班加点,忙碌的身影你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负责、忠诚。
5、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为什么要烧掉呢?
6、同学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
7、局势越来越凶险,朋友,母亲都劝他离开,他坚决不离开,为什么?
8、父亲是怎么说的,请生读。
9、父亲说的话里面提到“现在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形势严峻)
10、从哪里看出蛛丝马迹?
11、整理课前的学习资料,出示。
你读出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严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2、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同志仍然不愿意撤离,从中你能看出李大钊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根据学生答案板书:献身。
13、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加进去,让李大钊说的话更具体些。
师扮演母亲、朋友,请学生把李大钊的话说具体。
14、再读这段话。
15、1927年李大钊牺牲了,但是我们党的发展并没有停止。
1927年,成了中国革命的分水岭,而这离不开这位伟大的革命者----(齐)李大钊。
总结: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女儿眼中的父亲形象是(和蔼可亲、慈爱)的,女儿眼中的革命者形象是(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眼中的李大钊形象是(高风亮节、大义凛然)的,通过这样多角度的细读,我们触摸到人物的温度,聆听到人物的心跳,在内心深处立起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运用。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去了解更多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并为李大钊写一段墓志铭,凝结他的精神,表达你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