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8: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侧重培养以历史知识内涵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本课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展开,以“核心素养”立意,制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评价,真正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单元学习主题与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标要求为:“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本单元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要求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分析不同形式的居住环境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而城市化是 [1] 离我们最近的一种居住环境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人居环境方面较为革命性的改变,至今我们依然处在这样的进程中。
本课为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共四个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英国最先开展工业革命,故而在185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比超半的国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直到2011年才达到这一水平,比世界城镇化水平还落后了几年。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学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近代中国发展困境。城市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带来诸多便利,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也带来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等,有些问题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改善,但有些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一历史“工业革命”、高一地理课“城镇化”、高二选必2中“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中”相关内容,对城镇化概念,工业革命的对城市化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历史、地理学科思维,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有待加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把握材料的学习迁移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因此本节课采用了上海、海口城市发展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国家城市化进程,感受各地区的发展变迁。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 透过上海都市图片、城市化卫星图理解城市化的含义,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2. 依据教材,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世界(英)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观察时间轴,通过对比指出中英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结合图片、文字史料分析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
3. 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认识城市化的利弊,正确看待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
4. 以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变化为研究内容,分析不同文献资料的史料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近代城市化演进的原因及影响
2.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城市化演进进程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小视频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构建法
板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世界、中国)
城市化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1)导入语:大家有没有去过上海?那可能是我们国家最繁荣一座城市,老师曾经去过上海,那真是一座繁荣的大都市。(展示上海市中心夜景俯瞰图)上海就是这样一个极尽繁华、灯火通明的城市,它的光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你看不见它的边际。那个城市的规模你没法想象,我们省会海口市远不能和上海比,而且这个城市还在扩大,因为经济很繁荣,不断有人口涌入。
(2)幻灯片放出上海、海口1978年-2020年城市规模变迁卫星图视频,随后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表现。
2.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图片对城市化产生直观感受,并结合教材P65<学习拓展>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表现。
【①城市化含义: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②城市化表现:城市规模、城市数量、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状况。】
3. 设计意图
联系现实,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同时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1<史料阅读>,引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启示城市化带来的变化。
问题1: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问题2:阅读完这篇材料,你对城市化有何看法?
小结语:工业革命前,城市早已存在,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但城市化速度总体而言非常缓慢,指导近代工业出现后,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工业吸引大量人口到城市就业,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而城市扩建速度更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于是导致城市内底层工人居住环境拥挤。城市也呈现出两种面貌,一面是繁荣、舒适、便利,另一面则脏、乱、差。
2.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关注到城市里贫富居住环境的差异,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原因:工业革命后伴随工业化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阅读,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二、城市化进程
1.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以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英)的城市化进程,并进行对比发现差异。
问题1:中英城市化进程有何差异?
问题2: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2) 提供图文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历史思考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近代中国城市分布图》
问题1:联系英国近代城市化的推动因素,谈谈如何理解材料所说的近代中国城市化“缺乏内在动力和自主性”?
问题2:近代中国城市分布有何特点?近代中国城市话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问题3:“持续动荡的环境”如何阻碍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教师总结并举例说明:南京、上海在1937年前算是比较繁华的城市,但1937年被日军占领,原来的人口大量减少,死的死、逃的逃,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就在这种持续动荡的环境下呈现出一种反复的状态。
过渡语:城市化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呢?
2.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61-62页,梳理城市化进程相关内容,对比分析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学生结合图文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思考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①差异:英国起步早,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中国近代城市化起步晚且发展较缓慢。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体,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通商,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近代中国城市化起步晚,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3.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英国、世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加强时空观念。提供图文材料,设计串联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锻炼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城市化的利与弊
1. 教师活动
(1) 提供图文材料:海口日月广场大型购物商场、东莞图书馆农民工读者留言相关报导、近代上海人力车、20世纪初的伦敦地铁、当今上海城市图、、 印度孟买达拉维贫民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城市化的利与弊,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就城市化的利与弊发言。
【①城市化之利——改善居住条件,建筑技术革新使生活更便捷,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普及,提供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更多样;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铁……②城市化之弊——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
3.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化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
课堂小结
城市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好处,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至今仍待解决。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一一得到改善和解决。目前城市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比如,为解决城市居住拥挤、交通拥堵的问题,有些地方建立了卫星城市(图示),还比如,现在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筹建智慧城市,咱们万宁市在2012年就被列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计划中,希望咱们家乡以后越来越好!
课后思维拓展
布置课后思维拓展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史料类型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从史料可信度等方面思考问题。
问题:为研究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检索到以下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沃尔夫主编论著集:《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城市》(1973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