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回顾: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
1、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2、并存:和亲、会盟。如秦明被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3、归属:加强管理 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 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4、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
5、互市贸易
6、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选必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
民族政策
顺时·通变
水平1-2目标:
能够叙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的历程,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水平3-4目标:
能够组织材料,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请根据上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条款.分析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观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图
材料: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2006)
分布因素
历史因素
观变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团结、交往和交融的历史传统;有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感。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民极少占有土地,无 地 的 佃 农约在80%以 上。......也 正 因 为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正如费孝通所论证:“当苗家农民经济势力 上 升 到 一 定 程 度,”“也 就 发 生 了 武 装 起义“......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李飞龙《“封建剥削”抑或“民族压迫”:近代民族地区农家致贫因素再讨论 ———以苗疆为例》(2015)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现实因素
观变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现实原因: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存在剥削、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2017.08.08)《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理论来源
观变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理论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适合中国国情,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1997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2年
2017年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探索
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发展
请自主阅读课文,根据时间轴梳理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
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法制化、体系化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思考2: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P77问题探究: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1958年 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 3.28亿元 3453.93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 55.9:19.9:24.2 7.6:45.8:46.6
人均生产总值 176元 50917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6元、116(1978年) 29472元、10738元
贫困人口数量 119.3万人(1982年) 23.9万人
森林覆盖率 1.5% 12.63%
——“数说”宁夏60年(摘编自新华网)
表一:
凉山悬崖村
思变
小组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之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思变
小组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之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少数民族)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国家发展)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与社会)
P75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思变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
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实现!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
P77学习拓展: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杈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民族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需有史实依据)
论题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
论题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
论题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论题: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
古代中国只有诸夏,夷狄观念,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民众没有国家意识、个人权利意识,把天下和国家混为一谈,以泱泱大国自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经受贫困、战争和外国统治,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被打破,中国逐渐失去昔日的荣光,从大国的顶端滑落。在尖船利炮的打击下,人们终于看到列国并存的事实,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比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等。一些开明之士倡导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和改革,以救亡图存。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西方大举入侵,传统国家行将崩溃的历史背景下为救亡图存,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