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你们有没有在老师的课堂上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产生过疑问呢?
(2)当你心中有了疑问,你有没有勇敢的举手?(举手的这些孩子,你们手不要放下去。)
(3)当你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有可能遭到责打的时候,你还有勇气提问吗?(没有勇气的就放下,有勇气的仍然把手举着。)
2.引出课题。
二、明确学习略读课文要求
1.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课题上有一个星号,(略读课文)你们知道略读课文跟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呢?-----略读课文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会写的字。
2.这篇课文是我们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还有两个小泡泡,老师想请两位小朋友一起来。
生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忽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生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圈画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有新鲜感的词语。
(1)第一组:“背诵 照例 厉生 挨打 清楚”
a.朗读词语。
b.理解难懂的词语。
“照例”就是按照的例子。(方法:把句子放到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厉声”是很严厉地问。(方法:根据字的意思来理解)
(2)第二组: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3)第三组:私塾 戒尺
a.了解私塾。(图片)这就是古代的私塾,这一位站着讲课的是私塾里的先生,私塾里上学很严格的。我们来看看私塾里都学些什么?私塾里的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土文化,有的还非常的经典。在私塾里,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一律背诵。
b.戒尺。这戒尺就是学生不守规矩,没有听先生的教导,先生就要惩罚。
3.了解差异:你们知道在私塾里读书跟我们现在学校读书有哪些不一样啊?
-----现在读书,老师不会要求必须得背诵,有些课文自己了解就可以了。
-----我们不懂的提出来,老师就会很乐意来给我们解答。
-----私塾读书的学生都不多。
4.交流有新鲜感的内容。(师生交流)
5.学习私塾的读书方式。你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为什么先生不讲书中的意思呢?
6.默读课文,你看看孙中山哪些表现与众不同,表现出了跟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
-----我觉得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他有这个想法。可能其他同学没有对吧。
7.孙中山是怎么做的?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生齐读
(2)理解这句话。
8.孙中山这样做,其他同学的反应是什么?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面对孙中山突如其来的提问,其他同学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他向先生提问题,这可要挨打了对吧!
-----孙中山胆子也太大了,他发现了孙中山胆子大,敢于行。(板书:敢于提问)
师小结:他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更是孙中山的过人之处,可见他敢于质疑,勇敢地去提问,勇于追求真理。(板书:勇于探索)
9.理解“学问”。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个词语反复肯定是强调的,你对“学问”有什么理解?
-----学问,要学,又要敢于提问。
-----我觉得它有两个含义,第一个那就是刚才他说的那样,就是要又学又问才能学好。然后我觉得第二个含义就是很有学问,那种学问。
四、拓展。
1.拓展中外关于敢于提问、爱提问的故事:
(1)曾有人问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伊希多艾萨克拉比,使你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的秘诀是什么?拉比认为他的成功与他母亲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拉比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他的母亲都会问他一个问题,拉比说他不是很关心我的课程,他总是问我今天提了什么好问题,正是问一个好问题,才使我成为了一位科学家为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比正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如果你想有所建树,必须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关于做学问的句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的意思你们吗?
-----学习就要有疑问,提了小问题就有小进步,提了大问题就有大进步。
-----你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有疑问,你只要提出了疑问,无论是小疑问还是大疑问都有进步。
2.古今中外我们许多人做学问,他学习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多问多思。我们这节课了解到了孙中山在古代私塾里读书的这么一个问题。那现在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和背,那么它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就什么优点都没有的呢?
-----不是,你背书也会背到一些好词佳句,能把自己背过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来,能让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有趣。
师小结:古代的私塾,以读和背的方法为主,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它也是大有作用的。它产生于春秋时期,两千余年,延年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古代私塾并非一无是处,他在这个读和背积累经典,它产生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名人、名家、大师,是所以好的方法我们也要传承。
总结:课后请同学们复习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