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7 11: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
1.出示课题,生齐读。
(1)理解“崛”: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来。
(2)师问:中国怎么叫崛起来?
根据生回答引导:中国慢慢变得强大,由弱变强。将这四个字写在书上。
(3)再次齐读课题,抽生读课题。
师指导:要读得有力量,变强大起来了。在后面加一个感叹号,握紧你的拳头,读出气概。
2.师: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师:你从课文哪里知道这句话是周恩来说的?
生回答错误后,师评:读书要细致!然后引导学生找到最准确那句话,用笔画下来。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指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3.师:周恩来为什么说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接龙读1-10自然段。
“新学年开始了......"
(1)理解:修身课、家父、明理、光耀门楣等词的意思。
(2)师:换一个和“光耀门楣”意思一样的词语。(光宗耀祖)
(3)“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4)“为之一振”,师问:魏校长为哪一句话一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理解“当效此生”:应向这个学生学习。
4.过渡:一件事有六个要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师:完整的一件事包括?(生齐读板书)
(2)指导学生归纳这件事的六要素,相机板书:新学年、修身课上、魏校长周恩来。
先寻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来,尝试着用一个字来概括。
起因:问 经过:答 结果:赞
(3)借助黑板的板书,连起来说一句话:
“新学年的修身课上,魏校长问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连声赞叹。”
5.用刚刚的方法,去找一找接下来发生事情的时间,板书: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
地点:奉天;租界。
人物:伯父、周恩来;周恩来、同学们、女人.....
起因:不要去租界玩;去租界玩
经过:疑惑不解;女人哭诉
结果:中华不振;中华不振
(1)师:练习着说一说这两件事。
(2)抽生说一说这两件事。
这段话中周恩来最难理解的是哪个词?(中华不振)
从这两件事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中华不振”,中华不强大?
小结: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华不振”,其实还有很多中华不振的例子,比如我国东北被俄国人占领,我国澳门被葡萄牙占领......所以,周恩来才说,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想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7.咱们回顾一下这三件事,哪一件事应该是第一件事?
在板书上给三件事排序
像这样不按顺序写,把某件事的结局放到前面,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板书:倒叙。
8.课后思考一下,在今天,你们为
而读书呢?
总结: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后,并没有仅仅是哀叹“中华不振”,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了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后来他想方设法东渡日本求学,由天津乘船出发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