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6: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3 东汉的兴衰
1.(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2.(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受《尚书》,略通大义。”文中的“世祖”定都于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建邺
3.(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4.(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光武中兴”统治局面的开创者是( )
A.诸葛亮 B.曹操 C.刘秀 D.王莽
6.(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八王之乱
7.(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以下可分别对应东汉“兴” “衰”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C.王莽篡权;东汉建立 D.外戚专权;豪强并起
8.(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毛泽东称东汉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0.(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11.(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如图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2022·江苏宿迁·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当时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②朝臣太没用,过于软弱
③宦官野心大,利用皇帝与外戚争权夺势 ④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4.(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十六国局面出现
1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质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8 12 14
寿命 27 2 9 34 14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 D.军阀割据
17.(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两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18.(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出现( )
A.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19.(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春秋、秦、西晋 B.春秋、秦、东汉
C.秦、春秋、西晋 D.春秋、秦、东晋
20.(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光武中兴
21.(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直观的图示是有效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吻合的时期是( )
A.秦朝末年 B.西汉初年 C.三国时期 D.东汉后期
22.(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最大的危害是
A.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B.诛杀异己,朝政混乱
C.正直的官吏受排挤,民众遭殃 D.动摇东汉统治,使之走向灭亡
23.(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出现“光武中兴” D.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4.(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汉顺帝末年,“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译文:性格正直的人,不免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反倒封侯拜相。)这首童谣反映了
A.外戚干政 B.黄巾起义 C.光武中兴 D.宦官专权
2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价。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B.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
C.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D.汉武帝实施了推恩令
26.(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____”。
27.(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中国封建社会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大的治世局面。如西汉初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_”,东汉初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_”。
28.(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历史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
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三 (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注:十二年,建造咸阳城,修筑冀阙,秦迁都于咸阳。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指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简述材料二中“(孝公)十二年,……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该事件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B符合题意;ACD项与“光武”无关,排除。故选择B。
2.C
【解析】根据题干“光武帝”“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C项;由此可知,文中的“世祖”定都于洛阳,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解析】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D项正确;释放奴婢,缓和矛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管官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裁减官员,排除C项。故选D。
4.A
【解析】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合并州县,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①②③④属于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故选A。
5.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势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到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正确;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A排除;曹操为称霸北方,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础,B排除;王莽建立新朝,D排除;故选C。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5年,东汉建立,刘秀励精图治,出现了光武中兴,体现了东汉的兴盛;后期,爆发了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衰亡,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外戚专权、豪强并起体现的均是衰亡,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项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
10.A
【解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A符合题意;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故选A。
11.D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可得,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记后,一般有皇太后主持朝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诸侯的势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权力争夺的局面,而不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太后”,而且还有“宦官”争夺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重用外戚,长大后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导致东汉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因此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而选项朝臣太没用,过于软弱,不符合史实,②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室……外戚……宦官又盛”,这是说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宗室、外戚、宦官三者之间权力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 不想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住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宜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已,导放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B项;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指陈胜吴广起义;②项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黄巾起义爆发,故②符合题意;③项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故③符合题意;④项说法错误,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6.B
【解析】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因此B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A不符题意,A错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东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严重,剥削严重。与题意不符,因此C错误。军阀割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D错误。综上故选B。
17.D
【解析】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于184年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B项;绿林赤眉起义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前,打击了王莽新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解析】从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可得出,这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这也是东汉衰败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衰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相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根据朝代更替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可知,空格处应该是春秋、秦、东汉。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B项。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反映的是外戚专权现象。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指的是两宋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后期,D项正确;秦朝末年没有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A项;西汉初年没有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B项;三国时期没有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但不是最大危害,排除。故选D项。
23.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前期,刘秀励精图治,出现“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东汉后期,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4.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顺帝末年,外戚“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体现了外戚干政,这体现了东汉政治的腐败,A项正确; 梁冀是外戚,不是农民、刘秀、太监,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黄巾起义爆发了。虽然黄巾起义持续时间短,但是由于它声势浩大,波及地域广,从根本上动摇的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因此,C项在对历史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ABD项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与题干“历史解释”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光武中兴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7.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文帝景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东汉初期,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
28.(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共同原因: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
【解析】(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可得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可得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
根据材料三“ 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可得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