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6: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百家争鸣
1.(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中,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儒家思想文化,“圣人”孔子的故乡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4.(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与此相关的的思想流派及思想家分别是
A.道家、老子 B.墨家、墨子 C.儒家、孔子 D.儒家、孟子
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6.(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蕴含了“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
7.(2022·江苏宿迁·七年级期末)《千年一叹》中描述:“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材料中“在黄河边思考”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哪位大思想家(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8.(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在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孔子的下列观点,最能体现该讲话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9.(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兼爱非攻,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提出以上学习方法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1.(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13.(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道德经》中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对此老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14.(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春秋时期提出这一认识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16.(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17.(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又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是
A.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 B.万物有其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C.无为而治天下才能太平 D.阴阳五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8.(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
19.(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20.(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依据是当时出现了
A.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C.诸侯争霸的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21.(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 )
A.助推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B.在整体上提高民众素养
C.主要由士大夫推动和引导 D.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22.(2022·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七年级期末)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3.(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24.(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6.(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A.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辩证
27.(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孟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28.(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不下比”
29.(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不计安危迎难而上,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
A.“无为而治”思想 B.“仁者爱人”思想
C.“非攻、节俭”思想 D.“以法治国”思想
30.(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31.(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极力宣扬“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等思想。以下不属于这一学派的人物是( )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2.(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他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33.(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
35.(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百家争鸣
材料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之前,教育就已经实现了发展,但是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稷下学宫等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荀子和韩非子等。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百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技术方面的基础。
——摘编自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春秋战国之前,官府垄断教育。( )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 )
③稷下学宫是官办高等学府。( )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加强了文化控制。( )
(2)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36.(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便民知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摘自樊树志《国之概要》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并分析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结合学知识,说明该焦点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思想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故乡位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因此①正确,A符合题意;②位于秦国,B排除;③位于燕国,C排除;④位于楚国,D排除。故选A。
2.B
【解析】考察点:孔子。解题思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B正确;老子主张的是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题不符,A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不符,C错误;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3.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符合题意;荀子强调礼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选项C符合题意;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其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排除A;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B;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与题意思想不符,排除D。故选C。
5.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无论是贵族平民还是均可以受到教育,促进了教育的普及,D项正确;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是政治主张,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C
【解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力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故选C。
7.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将仁做为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A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8.C
【解析】根据“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得出材料强调教育的公益性,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与孔子有关。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B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的观点,C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观点,D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观点,排除BCD。故选A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题干提出的学习方法与“老子、墨子、庄子”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据题干“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界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A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排除;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C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D排除;故选A。
1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选项A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代表,主张“兼爱”、“非攻”,B排除;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改革,提倡法治,C排除;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D排除。故选A。
13.A
【解析】根据“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可得出是老子的无为的主张,A项正确;为政以德、民贵君轻都是儒家的主张,排除BD项。 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A项。
1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选项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选项D.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你,主张仁、为政以德,排除B项;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排除CD项。故选A项。
16.A
【解析】根据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解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观点体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即万物有其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B项正确;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属于阴阳五行学说,排除。故选B项。
18.A
【解析】文本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所以所反映的主题应该是百家争鸣,A项正确;文本框中的内容没有涉及诸侯争霸和商鞅变法,不是元古传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地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费正清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依据是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1.A
【解析】根据“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百家争鸣不能整体提高民众素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种力量的推动,排除C项;D项是针对孔子,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秦统一的历史得益于商鞅变法,证明法家的思想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2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A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故选A。
2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B项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C项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D项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故选A。
25.C
【解析】“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因此民贵君轻的说法与其最为接近,C项正确;A项与学习方法有关,排除;B项强调的是法治,排除;D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故选C。
26.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摘自《韩非子 有度》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这句话旨在说明遵循法度的重要性,所以与法家法治思想相符合,故C符合题意;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题干中“奉法”不一样,故A不符合题意;仁政指的是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与题干所说的执法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辩证指的是 看待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执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反对一切不义战争,故选B;A是老子思想,排除;C是孔子思想,排除;D是法家思想,排除。
28.A
【解析】材料中“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的信息说明该思想崇尚“无为”“出世”,符合到道家思想,故选A。
29.B
【解析】根据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不计安危迎难而上,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可得出,广大医务人员的行动体现了仁者大爱,“仁者爱人”思想,B项正确;“无为而治”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非攻、节俭”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以法治国”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法治、依法治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这是法家的观点,代表人物是韩非。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礼,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排除C项;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礼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2.D
【解析】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的天下,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选贤用能、复古崇礼、富国强兵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
33.B
【解析】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实行“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B项正确;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排除A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4.百家争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5.(1) 正确 正确 未涉及 错误
(2)教育权下移,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统治者实行了文化开明政策,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解析】(1)①根据“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②根据“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代表就是孔子”可知题干说法错误。
③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表明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团体,但没有说明它是官办高等学府,因此题干说法材料未涉及。
④根据“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可知题干说法错误。
(2)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稷下学宫等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权下移,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统治者实行了文化开明政策,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
36.(1)核心主张: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仁政。焦点:治国方略。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诸侯崛起,王室衰微;思想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
(2)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治国政策制定;给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
【分析】(1)
核心主张:墨家:据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据材料“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便民知之”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儒家: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主张仁政。
焦点:据所学可知,各家学派的论证焦点是治国方略。
原因:据所学可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诸侯崛起,王室衰微;思想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等方面回答。
(2)
思想局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种社会现象”是百家争鸣的表现。
影响:据所学可从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治国政策制定;给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