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6: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2.(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3.(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4.(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铸造五铢钱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休养生息政策
C.采纳“推恩”建议 D.实行盐铁专卖
6.(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样,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强化了思想控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国家分裂
7.(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西汉诸侯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他们在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职能管辖王国。这反映了( )
A.诸侯国相权力逐渐缩小 B.中央对诸侯王国控制加强
C.诸侯王国问题日益严重 D.诸侯国相转变为割据势力
8.(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是
A.汉武帝 B.汉高祖 C.隋文帝 D.明太祖
9.(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汉代讲经图》,当时“经”的主要内容是( )
A.佛教经书 B.儒家经典 C.法家典籍 D.道家学说
11.(2022·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言论提出者向汉武帝的建议是
A.颁布“推恩令” B.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C.建立刺史制度,划分13个州部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措施是采纳了谁的建议( )
A.董仲舒 B.陈胜、吴广 C.项羽 D.卫青、霍去病
13.(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B.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
C.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D.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4.(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班固《汉书》记载:“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材料反映了西汉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观目的都是( )
A.富国强兵 B.以德化民 C.巩固统一 D.摧残文化
16.(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某王朝为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它是在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唐太宗时期
17.(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18.(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19.(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20.(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武帝
21.(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22.(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当时( )
A.建立了察举制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统一调配物资
23.(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管控,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
24.(2022·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统治制度。很多帝王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地加强自身权力。
材料一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材料二 诸侯王死后,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建于什么朝代?材料一表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制度?为了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内容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所采取的什么政治措施?
(3)材料三中,皇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加强思想统治?这一措施使哪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5.(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统治,在中央设立了哪一官职来负责掌管军队
材料三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3)材料三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请依据材料三指出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4)解读材料四中示意图,你认为它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哪一措施 这措施是谁建议的 汉武帝采取这个措施达到了什么目的
26.(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面临哪些问题?解决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开创的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27.(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初年在治理国家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概括这一措施所起的作用?
(2)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简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道法令”是指什么法令?分析这一法令推行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8.(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周代社会辨析》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国的领导人……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策动“第一次大革命”是哪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他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见下图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前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的解决措施。
材料四: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摘自凤凰网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9.(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制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秦在政治制度之外的其他方面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巩固“大一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指的是这一时期哪一机构的设置?这一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意义?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历代政府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
30.(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一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统一,边疆与内地、“中国”与“四夷”一统的观念得到加强。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是指中国古代的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有何社会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表现有哪些?
(3)材料二中“秦汉”两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对我国民族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两朝在政治上进一步统一国家的措施?
(4)综上所述,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31.(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逐条归纳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信息?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加强”的贡献?
32.(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6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目二:史料说史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4)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3.(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名称,归纳各学派宣传思想的主要途径以及你对这一繁荣局面的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时期“规范、整齐”思想的做法及其共同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4.(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 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顺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 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儒学能够调整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斯指出了周朝哪一制度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建立了什么制度?他接受谁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
36.(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2011年1月11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节选自《论语·雍也》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节选自《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西周王官学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拿来教给许多照出身和身份来说不见得有资格受这种教育的弟子。这是“ ”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意涵。
——节选自:杨照《经典里的中国·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节选自《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根据要求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摘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实现这一主张的方法?
(2)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使“孔子之术”获得了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横线上应填什么?请在材料中找出判断的依据并加以概括。(本题照抄材料不得分)
(4)材料四认为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B项正确;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3.C
【解析】根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C符合题意;ABD项都与汉武帝相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4.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这就是推恩令,它削弱了封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故A不符合题意;铸造五铢钱,增强了西汉的经济实力,故B不符合题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采取的政策,排除B项;“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根据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与推恩令的作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诸侯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他们在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职能管辖王国”分析可知,诸侯国相的权力及管辖范围在不断缩小,这说明中央对诸侯王国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A项只是表象,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解决王国问题,而不突出其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正好相反,材料强调中央对诸侯王国控制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A;汉高祖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不符合“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排除B;隋文帝、明太祖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不符合“第一次”,排除CD。
9.C
【解析】依据题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政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①③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ABD;故选C。
10.B
【解析】汉武帝时期,采信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尊崇,故材料中的“经”当指儒家经典,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支柱,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董仲舒,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颁布“推恩令”是由主父偃提出的,而不是董仲舒,A项错误;“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董仲舒没有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董仲舒,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没有提出建立刺史制度,划分13个州部的主张,C项错误。
1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项正确;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后来兵败被杀,不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B项;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取得胜利,建立西汉王朝,因此项羽也不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反击匈奴,不属于思想领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都束缚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解题的关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都束缚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4.B
【解析】根据材料“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得出,西汉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巩固秦朝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汉朝统治,因此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观目的都是巩固统一,C项正确;富国强兵与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A项;以德化民与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B项;摧残文化并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高祖尊崇黄老之术,唐太宗时期开创贞观之治,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8.D
【解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19.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D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故A错误;BC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但是与货币无关,故BC错误。综上故选D。
20.D
【解析】依据题干“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反映了“新的朝代”是继秦朝的之后,可知是西汉。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的开国君主。西汉武帝时期,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D正确;A排除;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BC排除;故选D。
2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一措施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题干“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正式盐铁专卖的结果,D项正确;统一货币、轻徭薄赋平抑物价与“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C
【解析】根据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可得出,西汉政府禁止民间铸铁、煮盐,统一由官府管理,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统一调配物资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半两钱 五铢钱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管控,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①是半两钱,②是五铢钱。
24.(1)秦朝;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两点即可)
(2)汉武帝;“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
【解析】(1)第一小问,通过已学知识我们知道: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第二小问,联系材料“36郡”、“郡守”及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命;第三问,回答此小问,要紧扣题文限定“经济文化”方面,据此回顾秦朝经济方面的措施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2)回答此题,要紧扣题文信息:诸侯王死后……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据此可判断出,这是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的推恩令。推恩令通过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使地方势力缩小,减少了对中央的威胁。
(3)题文材料中“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句话是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说的,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只要不是礼、御、书、数、射、乐这六种技艺之内,不是孔子传下来的学问,都要把它们断绝了,不要让它们并进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主流。
25.(1)分封制;
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太尉
(3)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推恩令;主父偃;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分析】(1)
根据“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得出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指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根据“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得出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君主专制、独裁)。
(3)
根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得出是郡县制;根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得出由皇帝直接任命;根据“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得出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
根据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26.(1)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分封制。
(2)中央集权制度。
(3)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可知,面临的困难是,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因此,采用分封制。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可知,这就是推恩令,它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7.(1)问题:疆域辽阔,不便于统治;措施:实行分封制(或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作用:保证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度;影响: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法令:推恩令;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的统一;经济:盐铁专卖(他经济措施亦可,如统一铸造五铢钱;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得出,西周初年在治理国家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疆域辽阔,不便于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解决措施是实行分封制(或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地方上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的统一。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北击匈奴。
28.(1)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秦始皇或嬴政;郡县制。
(3)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实施推恩令。
(4)原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为适应社会发展。
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分析】(1)
根据“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得出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指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
根据“公元前221年”得出是秦朝统一,人物是秦始皇或嬴政;根据所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从材料中封国的人口等信息可得出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原因:根据“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得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为适应社会发展。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29.(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
(3)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任答一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分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首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在政治制度之外的其他方面采取的巩固措施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
本题为总结性试题,综合上述内容可知,我国历代政府是从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等角度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30.(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2)铁农具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3)秦始皇、刘邦。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时实施推恩令。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边疆的开发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可得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王室衰微。根据材料一“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一个多事的时期”可得出特征:诸侯争霸;根据材料一“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可得出特征:社会变革。
(2)
根据所学知识,“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铁农具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3)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根据材料二“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可得出“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在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是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在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
(4)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边疆的开发等。
31.(1)理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
(2)历史信息:国力上升;郡县制成为国家主体;汉帝国走向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3)评价: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实现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分析】(1)
理解:据所学可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等方面回答。
(2)
历史信息:据材料“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可知,汉朝国力上升;据材料“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可知,郡县制成为国家主体;据材料“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可知,汉帝国走向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3)
评价: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实现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等方面回答。
32.(1)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实物史料。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鼎盛时期。
(4)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依据图片信息“(秦)半两铜钱和衡器八斤铜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史料均属于实物史料。“(秦)半两铜钱”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货币。“衡器八斤铜权”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促进了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综合分析秦朝秦始皇和西汉汉武帝的措施,我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3.(1)局面:百家争鸣。途径:开办私学,聚徒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价: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
(2)做法: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解析】(1)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名称是百家争鸣。各学派宣传思想的主要途径是开办私学,聚徒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规范、整齐”思想的做法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据材料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4.(1)信息:图一图二分别反映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2)措施:富国一一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或奖励耕织;强兵一一奖励军功;中央集权一一确立县制或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原因: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或答能“承传创新。
【分析】(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分别反映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原有的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将其变为现实,因此地私有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变法中“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起到了富国的作用,“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起到了强兵作用,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标志着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材料“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 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分析可知儒学能够调整和变化的原因是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承传创新。
35.(1)制度:分封制;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制度:刺史制度;人物:董仲舒。
(4)意义: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思想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绿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士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2)
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半两钱、衡器八斤铜权是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半两钱反映的是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衡器八斤铜权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4)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思想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等。
36.(1)核心主张:仁。原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写出任意半句即可)
(2)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位: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或占据主导地位。(答有着重号的词,任意一点即可)
(3)文字:有教无类。依据:将西周贵族教育的内容教给不是贵族的人。(意思接近即可,照抄原句“将西周王官学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拿来教给许多照出身和身份来说不见得有资格受这种教育的弟子”不给分)
(4)方略:法治与德治结合。(表达法治、德治都需要即可)看待:批判地继承;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材料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现孔子核心主张的方法。
(2)根据材料二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根据材料三的“孔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西周王官学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拿来教给许多照出身和身份来说不见得有资格受这种教育的弟子。这是“____”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意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线上应填文字:有教无类。从材料三的“将西周王官学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拿来教给许多照出身和身份来说不见得有资格受这种教育的弟子。”可得出判断的依据:将西周贵族教育的内容教给不是贵族的人。
(4)根据材料四的“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可知,材料四认为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结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