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6:1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2.(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甘肃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07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档案,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研究汉代
①“文景之治”的盛况②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
③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都体现出两汉时期
A.民族交融的现实 B.开疆拓土的追求
C.万邦来朝的盛景 D.昂扬进取的精神
5.(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6.(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指南针传入朝鲜②罗马的玻璃器皿等传入中国
③中国茶叶、瓷器等远销美洲④中国活字印刷等技术传入欧洲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2022·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七年级期末)法国学者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向外界开放得很少,倾向于主要靠自己的资源生存。事实上,它只有两个大的出口,一个海洋,一个沙漠。”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 )
A.敦煌和葱岭 B.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
C.长安和洛阳 D.玉门关和阳关
8.(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9.(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图中标★的区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博望侯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0.(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他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与他有关的典故很多,如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这位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张衡
11.(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史书记载“西域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为此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主父偃 D.董仲舒
13.(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4.(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一带一路”的战略。纵观历史,西汉时期也有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其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临安
15.(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是
A.欧洲 B.中亚 C.长安 D.河西走廊
16.(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17.(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一“主轴”最初的起点是
A.洛阳 B.长安 C.成都 D.建康
18.(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对地方诸侯的监视控制
B.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直推动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19.(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据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圈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甘英曾出使大秦
B.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C.班超曾出使西域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20.(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下图所示的疆域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代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尚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21.(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22.(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
A.董仲舒 B.张骞 C.霍去病 D.卫青
23.(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首猎、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24.(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某大学考古小组想从东向西沿“丝路”考古,他们应该会先后经过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25.(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A.公元前1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初
C.公元前1世纪末 D.公元前2世纪末
26.(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 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三 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汉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
(3)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什么?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7.(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这条路线是从中国的中原地区,经中国西北,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代交通线。
请回答:
(1)材料中“这条路线”在中国的起点在哪里?曾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谁?
(2)为加强对沿路相关地区的经营,西汉政府在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令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4)根据材料三,概括总结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什么现实意义?
28.(2022·江苏宿迁·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1)观察材料一,A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请写出它的地名?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并、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是哪位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二中“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摘自《求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9.(2022·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读图学史: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面图片展现的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被称为 , 历史人物 对开辟这条历史要道贡献最大。
(2)根据第一副图这条交通要道的主要路线,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区(地点)。
A: B: F:
(3)这一历史事件是在皇帝 统治时期。
(4)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位置的管理该地区的官职是 , 它的设置标志着 。
30.(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制度”是什么?是谁首创的?指出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汉武帝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官职名称。该官职的设置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
【解析】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材料中说明张謇在长安传授他滞留西域时所接触到的“胡曲”,这首佛教乐曲是张骞从“丝绸之路”上带回的重要礼物。可见,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故A符合题意;材料说明的是张骞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并不能说明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排除B;材料中说明传到汉代的马其顿乐曲,说明是西汉时期,不是西晋。排除C;材料论述的是张骞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不是说明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排除D。故选A。
2.D
【解析】甘肃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出土汉简“简文包括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07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档案”,可以用于研究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可以用于研究汉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②④正确,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①,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发掘出的汉简,没有涉及造纸术的发明,排除③,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之后,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行,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C项正确;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4.D
【解析】无论是司马迁以残缺的身体写成煌煌巨著《史记》还是霍去病千里奔袭大败匈奴,亦或是张骞以果敢精神凿空西域,都能体现汉王朝的昂扬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民族交融的事实,排除A项;材料的史实不能 汉王朝有开疆拓土的野心,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万邦来朝的景象,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解析】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指南针传入朝鲜,中国和朝鲜同属于东方范畴,没有反映东西方交流,①不符合题意;罗马的玻璃器皿等传入中国,罗马属于西方范畴,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②符合题意;③中国茶叶、瓷器等远销美洲,美洲在当时还没有被发现。③不符合题意④中国活字印刷等技术传入欧洲,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能佐证题干观点,故选C。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古代中国的“沙漠”出口指的是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古代中国的“海洋”出口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据此可知,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海陆丝绸之路,B项正确;“敦煌、葱岭、洛阳、玉门关和阳关”都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解析】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9.C
【解析】根据地图及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公元前119年,博望侯张骞带领使团出使西域,排除A项;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都与班超有关,B项正确;张骞是西汉人,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东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匈奴,大破匈奴,排除C项;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制成地动仪,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东周、秦朝时与西域还没有往来,排除AB项;东汉时,重新建立了与西域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的交流,A项正确;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B项;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政治建议,排除C项;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1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西汉的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由此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欧洲,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6.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指从长安出发、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B符合题意;丝绸之路从东向西出发,先经过今新疆境内后经过中亚、西亚,故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非洛阳,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最初的起点是长安,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中外交往的陆上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交往的路上通道,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诸侯控制的作用,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西域、中亚、西亚,达到欧洲的路上通道,没有经过江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从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最后转运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印度半岛、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马来西亚发据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圈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选项B符合题意;中亚和东南亚都是中国的版图不符合历史。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到达。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汉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故A符合题意;尚书省与三省六部制有关,与秦汉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排除C;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排除D。故选A。
2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故选B项;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和统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未涉及到材料中地区归属西汉中央,故排除D项。
22.B
【解析】根据题干“丝绸之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汉夷文化交往频繁,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张骞为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选项B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的是思想控制,选项A项不符合题;霍去病和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汉朝著名的将领,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C
【解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和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如茶叶,桃,梨,苜蓿,蚕豆等,C项正确;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B项;古代经济结构为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解析】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D
【解析】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为公元前2世纪末期,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26.(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思相近即可);措施: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回答两个即可)
(2)措施:“推恩令”;
影响: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标志:设置西域都护。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最大“成就”是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巩固统一,秦朝实施的革命性措施有: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等。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可知,汉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可知,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7.(1)长安 张骞(错别字不得分)
(2)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立管理屯田事务机构(任意一点)
(4)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沿线国经济发展。(意思对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条路线”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丝绸之路沿路相关地区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根据材料二的“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令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可以概括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是:修筑道路;设置亭驿;根据材料二的“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可以概括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是:设立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4)根据材料三的“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可以概括总结出我国设立丝路基金的现实意义是: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沿线国经济发展。
28.(1)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丝绸之路以长安为出发点,向西可到达欧洲;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可知,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可知,这体现的古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29.(1)丝绸之路 张骞)
(2)A长安 B河西走廊 F大秦
(3)汉武帝
(4)西域都护 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西汉兴起的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西亚和欧洲的大秦,A长安、B河西走廊、F大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
(3)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30.(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主父偃推恩令
(3)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多民族和大一统,任意一点)
【分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性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王嬴政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2)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材料反映的问题是西汉初年,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户,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根据材料“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