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第5课 思乡曲 课件(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第5课 思乡曲 课件(共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8-27 10: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思乡曲
《思乡曲》创作背景
《思乡曲》作于1937年。
当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马思聪
马思聪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
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留
学法国,1931年回国后主要从事音乐
教育工作,解放后曾担任中央音乐学
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
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出走美国,
1987年在美国费城逝世。
对第一部分三段音乐作分析,体会音乐的自由变奏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感?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它表现了什么情景?
与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感伤的音乐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第三部分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
第三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自由变奏
“自由变奏”是更为自由的重复变形的写法,往往只保持原型主题的部分核心因素(如骨干音和总的旋律线趋向等),而在节奏、节拍、速度、音调,甚至句式结构、调式方面,都作必要的改变。自由变奏在创作中常和其它手法(如重复、变化重复、模进等)结合运用。它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原型主题的音乐形象,使之获得崭新而丰富的表现力。
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吗?我们也可以自己在课后试试写一首曲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