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6: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6 三国鼎立
1.(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下列说法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
①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官渡之战后,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建立魏,定都洛阳
④赤壁之战,打败孙权、刘备联军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2.(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习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惫
3.(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还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4.(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曹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5.(2022·江苏宿迁·七年级期末)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②招揽各种人才 ③实行屯田 ④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逐鹿之战
A.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7.(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8.(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9.(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10.(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1.(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12.(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13.(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  )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1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15.(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商朝、三国
C.商朝、三国、秦朝 D.三国、秦朝、商朝
16.(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去夷州,加强与内地联系,“夷州”是指今天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新疆
17.(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是( )
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B.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
C.汉武帝开辟的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安西都护府
18.(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220年,曹丕称帝 B.221年,刘备称帝
C.222年,孙权称王 D.229年,孙权称帝
19.(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请你判断图片中A处所示的政权名称是( )
A.魏 B.蜀 C.吴 D.秦
20.(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空白框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入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秦朝、三国 B.夏朝、秦朝、春秋、三国
C.夏朝、春秋、秦朝、三国 D.夏朝、春秋、三国、东周
21.(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时期,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
A.全国统一 B.消除战乱 C.中央集权 D.政权制衡
22.(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如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国家 内容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巩固局部统一 D.促进商业发展
23.(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24.(2022·江苏宿迁·七年级期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25.(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涿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6.(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7.(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材料中称颂的人物是( )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司马懿
28.(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提到的这场战役( )
A.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B.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C.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D.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
29.(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时间 208年
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0.(2022·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
31.(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历史地图可以直观的再现历史,为如图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秦朝末期,项羽在_______中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东汉末年,曹操在________中胜出,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3.(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
3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孙刘联军以火攻取胜,“________”(战役名称)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5.(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士有过分裂,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枧何维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秦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政治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创新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地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针对西汉初“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现象,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一统局面?
材料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3)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接下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唯才是举,重视农耕,大兴屯田;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军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在赤壁打败曹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所以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①②,D项符合题意。③④项排除,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占据河北的袁绍,由于袁绍轻敌,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208年赤壁之战中,由于曹操骄傲轻敌,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解题的关键,由于袁绍轻敌,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由于曹操骄傲轻敌,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3.A
【解析】根据题干“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灭亡,开始进入三国时期,排除B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排除C项;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解析】公元 200 年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和赵国之间进行的战役,排除A项;马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排除C项;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但最终由曹操统一北方,这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招揽各种人才,实行屯田;官渡之战,大败袁绍,①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C
【解析】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的战争。逐鹿之战是距今约4600年前的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故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②③,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故①处是商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秦朝。故②处是秦朝。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全国。故③处是三国。故A符合题意;①处是商朝,故B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秦朝,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夏朝到南北朝的更替顺序,识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
8.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很快灭亡,此后又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之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CD项。故选A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现象,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体现的是本质,故D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体现的现象,没有本质,故排除A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是现象,故排除B项;“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体现的是现象,故排除C项。故选D。
10.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综上故选A。
11.B
【解析】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A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故选择B。
12.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清时称台湾,排除;B项隋朝称为流求,排除;D项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排除。故选C。
13.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才进入三国时期,故本题应选C项。
14.D
【解析】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统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在北方;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正确;曹操不是三国鼎立形势的创始人,排除AC项;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B对刘备和孙权占领的位置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15.A
【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汤灭掉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建立商朝,所以夏朝之后是商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所以东周之后是秦朝;东汉末年分三国,所以东汉之后是三国,所以答案是A。
16.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17.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即今台湾,这是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故A符合题意;大秦即今罗马、印度半岛和锡兰与台湾无关,故BC不合题意;西汉设立安西都护府标志今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229年,孙权称帝。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解析】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A处所示的政权名称是魏。A项正确;B项是蜀,可排除;C项是吴,可排除;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可知空白框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入的朝代是夏朝、春秋、秦朝、三国。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21.A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时期,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各国发展经济,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A项正确;“消除战乱”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政权制衡主要强调的是一国内,各个政权之间的制衡关系,而三国鼎立,无法体现政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C项正确;只有孙吴加强对外交往,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曹魏只是农业措施 ,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3.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距今大约65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逐鹿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时间排序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涿鹿之战的时间,在按着战争发生时间的早晚排序即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2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有此诗作,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2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解析】根据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故选C。
27.A
【解析】根据所学,“北平袁绍”指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铁槊赋诗处”是指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因此材料所述的是曹操,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A
【解析】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得出,诗中提到的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A项正确;赤壁之战与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无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排除C项;赤壁之战与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战国时期秦赵进行长平之战,200年官渡之战,AB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之战,此战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因此C项的表述是对于赤壁之战的解释,C项正确;A项是西汉建立的史实,不是史论,排除A项;B项是关于祖冲之的成就,属于史实,排除B项;D项反映了两大石窟的开凿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1.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 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争战,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2.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期,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出,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3.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34.赤壁之战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由“公元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可知此战指的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火攻取胜,曹操大败,这一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5.(1)统一全国;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3)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4)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枧何维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得出,“秦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中央集权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创新了郡县制。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针对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情况,实行推恩令。汉武帝针对地方豪强地主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的情况,建立刺史制度。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政权定都洛阳,盘踞北方,蜀汉政权定都成都,向西南发展,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向东南延申,因此A是蜀国,B是魏国,C是吴国。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士有过分裂,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