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22: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022·湖北宜昌·八年级期末)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指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说的“两位先生”是指
A.改良与立宪 B.革命与共和 C.正义和进步 D.民主与科学
2.(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口号能反映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民主”、“科学”口号的提出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3.(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
A.中共一大上 B.中共二大上
C.中国同盟会上 D.中华民国成立大会上
4.(2022·湖北荆州·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华民国约法》
5.(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A.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B.通过第一个党纲
C.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6.(2022·湖北黄冈·八年级期末)“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7.(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期间,酷爱文学的小刘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果你是杂志的编辑,你将会建议他写( )
A.宣传儒家思想的文言文 B.宣传“君主立宪”的白话文
C.宣传儒家思想的白话文 D.反对尊孔复古的白话文作品
8.(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社会迂回曲折、推陈出新。下面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历程的是( )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9.(2022·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10.(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单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2022·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号召:“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 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使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B.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
C.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D.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2.(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B.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3.(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期末)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的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14.(2022·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国民党的大力支持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⑤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15.(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前景。“光明的前景”指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C.效法西方,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6.(2022·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1920年,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热卖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除门市销售外,书社还应读者要求采用邮购和借书的方式为读者服务。这一现象说明,五四运动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克宣传影响巨大
17.(2022·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这场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北大是这场运动的基地,《新青年》是最为重要的阵地,“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它的两大口号。这场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大革命
18.(2022·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20世纪初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该材料最能体现
A.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性 B.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
C.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19.(2022·湖北荆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二 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谋求“君主立宪”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各指什么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革新”指的是什么?其高举的大旗是什么?
20.(2022·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1至图4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指出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栏目二:柳暗花明
(2)请写出图5人物参与的探索近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图6人物领导的探索活动虽然失败,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请你说一说他领导的探索活动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至少回答两点)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概括说明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请指出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21.(2022·湖北宜昌·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1)请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迫使民族危机一步步加剧的“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名称及其对应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探索?说出这些探索有何特点?
22.(2022·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枪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中 “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
材料二 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切反动腐朽的恶势力都显得那样猥琐渺小,摇摇欲坠。……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中的“反动腐朽的恶势力”主要是指哪些?并简要分析五四运动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的原因。
23.(2022·湖北宜昌·八年级期末)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少年强则国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3000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部编八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部编八上历史教材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次学生运动,说出这次运动的性质及影响。
(2)爱国学生运动体现出哪些伟大的精神?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精神。
24.(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是哪场运动的口号?这场运动以什么为主要阵地?
材料二 :这场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场运动发生在哪年?这次运动中体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口号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紧接着,机器纺纱、印 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3)结合材料三思考,这场运动在6月5日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5.(2022·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近百年来,中国青年满怀爱国之心,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试卷第4页,共4页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此事件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这一事件在“主力军”上发生了由什么对象到什么对象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有什么伟大历史意义?
26.(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近代化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第二天,各兵营士兵不顾一切地基本按上一天发布的计划行动。革命力量雄厚的工程营首先发难,占领军械所。各军士兵纷起响应,两天内占领了武汉三镇,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湖北革命党人以他们的首创精神,揭开了A的第一幕。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五: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哪次近代化运动中?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在哪次变革中得以体现?这次变革的序幕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A”处是哪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4)材料四中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5)据材料五概括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被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故D正确;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故B错误;正义和进步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无关,故C错误;故选D。
2.B
【详解】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故B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错误;辛亥革命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C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张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故D错误。
3.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符合题意;中共一大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等,A项不合题意;1905年中国同盟会上,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C项不合题意;中华民国成立大会上采用了民国纪年法,成立临时参议院。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最高革命纲领和最低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都是资产阶级宪法,不是反帝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D项;中共一大上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故选C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A项正确;中共一大通过第一个党纲,但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排除B项;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答案选:D
7.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通知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新中国》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旧道德和文化,进行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D正确;A排除;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B排除;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思想,C排除;故选D。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从学习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始的。洋务运动破产后,又开始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无需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故中国学习西方历程的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C项正确;ABC学习历程不正确,排除。故选C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因此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斗争的彻底性。选项C符合题意;革命的复杂性,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制度的创新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B排除;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没有爆发,D排除。故选C。
10.A
【详解】依据题干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A符合题意;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属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但与题干内容无关,BD排除;鸦片战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排除;故选A。
11.C
【详解】根据材料“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过程中,中国人的国家民族意识高涨,全民族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国家主权而斗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全民族参与性,并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和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不能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排除C项;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代开始于1912年,排除A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排除B项;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84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1921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组织条件,C①②④⑤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没有得到国民党的大力支持,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故B符合题意。效法西方,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故C不符合题意。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新”的体现包括有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是五四运动,1920年,恽代英宣传《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这说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项正确;恽代英是早期共产主义者,不代表当时北洋政府,排除A项;当时中国文化普及有限,大部分百姓均是文盲,排除B项;中国共产克是在1921年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我国的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体现了1919年五四运动中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斗争矛头明确指向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显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D正确;材料不仅体现反对封建军阀,也体现反对帝国主义列强,A排除;题干出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反映了学生的斗争精神,但没有体现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B排除;五四运动旨在反帝反封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不是维护国家统一,C排除。故选D。
19.(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反对革命到同情甚至支持革命。
(3)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
(2)
根据材料二,由“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可知反对革命;由“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可知,同情甚至支持革命。因此材料体现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由反对革命到同情甚至支持革命。
(3)
根据材料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可知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因此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革新”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高举的大旗是民主和科学。
20.(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都曾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民主和科学。
【解析】(1)
事件:根据图1“江南制造总局”到图4“北洋水师”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地位、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的作用可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来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
(2)
根据图5人物可知是谭嗣同,谭嗣同曾参与戊戌变法,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图6是孙中山,他领导了辛亥革命,他领导革命的成果可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来回答。
(3)
根据栏目三“旭日东升”可以看出陈独秀“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蔡元培“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可从他们都曾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来回答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原因;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1.(1)三次灾难性战争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2)重要探索: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特点:中国近代化探索都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艰难曲折的过程。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战后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战争时间和相关国家判断出战争名称,进一步回答出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
根据材料可知,“师夷长技”指的是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即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温和的改良”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运动;“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所以近代化经历的重要探索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学习内容上看,经历了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探索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探索的结果来看,都没有完成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体现了近代化探索艰难曲折的特点。
22.(1)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北洋军政府)。原因: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分析】(1)鸦片战争前,我国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2)据材料“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切反,动腐朽的恶势力都显得那样猥琐渺小,摇摇欲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反动腐朽的恶势力”主要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北洋军政府)。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可以说五四运动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23.(1)五四运动。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精神是在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即: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要坚持将将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国家的命运前途相结合,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力量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北京3000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根据材料“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是在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即: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要坚持将将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国家的命运前途相结合,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力量等等。
24.(1)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2)1919年5月4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分析】(1)
根据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两位先生”分别是指的是民主和科学。当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2)
根据材料二“这场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爆发于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体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
根据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可知,五四运动在6月以后因为上海工人罢工,运动主力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取代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25.(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主力由青年学生转为工人为主。
(2)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分析】(1)
根据口号“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根据“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力由青年学生转为工人为主。
(2)
根据“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概括得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6.(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历程:从军事利器大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2)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给传统文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纠其原因,是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从而对西洋文化盲目的崇拜。是革命者在救国运动中走的一段弯路。经过100多年的时间磨合,验证了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现如今,西洋文化对我国的腐蚀根深蒂固,致使我们的价值观错乱,是非颠倒,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在这种环境下,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必然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5)进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特点:由学习技术代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可得出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一“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从军事利器大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
(2)
根据所学知识,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在戊戌变法中得以体现。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
根据材料三“……两天内占领了武汉三镇,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湖北革命党人以他们的首创精神,揭开了A的第一幕。”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第一幕,故A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根据所学知识,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给传统文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纠其原因,是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从而对西洋文化盲目的崇拜。是革命者在救国运动中走的一段弯路。经过100多年的时间磨合,验证了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现如今,西洋文化对我国的腐蚀根深蒂固,致使我们的价值观错乱,是非颠倒,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在这种环境下,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必然之路。
(5)
根据材料五“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根据材料五“……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可得出进程: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根据材料五“……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可得出进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根据上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具有由学习技术代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