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3 21: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里对战乱中的故土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先要了解陶渊明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再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本文中的主语省略现象。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遂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我在读音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 )
3、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释疏通文意。
(⑴重点词语:除课文注释外,还有: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不复出焉
⑵一词多义: 复、乃、舍、寻、志、为
⑶一义多词: 悉——具——咸——皆 要——延
缘——扶 语——道——云
⑷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如此、
⑸四个“然”字词: 然、 然、 然、 然、
⑹七个成语: 、 、 、 、
、 、 )
4、质疑与发现
⑴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⑵搜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并完成以下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的 ,名 ,世称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一)、检查预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注意语速和断句。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与停顿。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正身体,对书册,声音洪亮。
温馨提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
(三)2、疏通文意,质疑问难。
温馨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做好笔记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读课文。落实重点词句的解释。
3、了解本文中的主语省略现象。
四、学后反思
学好文言文,要多背诵多积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也就是说,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尤其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来说,更应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上课要勤做笔记,学会归纳整理。对于常用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句式要熟练掌握。
21、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学习导语:
同学们在初步了解文章脉络、梳通文字、理清渔人行踪的基础上,再次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二、课前预习:
1、朗读
朗读并背诵全文。并摘录文中你最欣赏的描写语句:
2、整体感知
陶渊明在文中构想了一个怎么样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质疑与发现
学了课文后,我还有的疑问和发现是: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构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觉,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检查预习。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2)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文中有没有暗示?
(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四、学后反思
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