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3.借助画面与文字,通过朗读和比较、想象和感悟等方式,充分感受桂花之香、摇花之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领会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借助画面与文字,通过朗读和比较、想象和感悟等方式,充分感受桂花之香、摇花之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领会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语联想
1.出示第一组词语:桂花。当你读到这个词时,你联想到了什么
2.出示第二组词语:金桂,丹桂,银桂。读一读。
3.出示第三组词语:桂花糕,桂花饼,桂花茶。读准生字:糕,饼,茶。拓展说一说其他用桂花做的食品。
4.出示第四组词语:香飘十里,香气迷人。先读一读,再拓展说一说“桂花的香”。
5.出示第五组词语:桂花雨。这个词让你联想到什么
要点:词语充满了生命力,能唤醒人们对桂花的美好感觉。
6.通过预习,你觉得文中的“桂花雨”是一场怎样的雨 (板书:香 乐 甜 美)
板块二 感受“桂花香”的迷人
1.课文中怎样写桂花香的 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分辨。
出示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①读一读,想一想。“我”喜欢桂花的什么 从哪里能读出来
出示桂花图与梅花图,比较两者姿态有何不同。
要点:桂花树笨拙,梅花树雅致;桂花细小,梅花高洁。
想一想,“我”喜欢笨笨的桂树和细小的桂花吗 为什么还要写它们呢
要点:采用衬托的手法,写出桂花迷人的芳香。
②指名朗读,读出桂花香气的迷人。
出示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读一读,想一想。“浸”在花香里是什么感觉 请用词语或者句子写下来。
②读一读,把“浸”在花香里的感觉读出来。
要点:“浸”字是第四声,体会有沉下去的感觉,慢慢下沉,直至浸润其间。读时速度缓慢,表达此时忘我陶醉的感觉。
出示3: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读一读,想一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出示图片:村人收桂花、做糕饼的劳动场景。
②读一读,比一比。虽然两句都说浸在桂花香里,但有什么不同吗
要点:桂花香气不只是在桂花盛开季节,全年都有桂花香。作者在描写晒桂花、收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饼的情景时,再次使用“浸”字,体现了在香味里浸润着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板块三 体验“摇桂花”的快乐
1.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找。“桂花雨”是一场香香的、充满快乐的雨,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
2.指名读一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
3.说一说。现在我们就是摇桂花的小女孩啦!抱住桂花树干使劲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啦,我边摇边喊——;一使劲,又一阵桂花雨落下来。头上是桂花,衣服上是桂花,就连小辫子上也是桂花,我成桂花仙子啦!我兴奋地边摇边喊——;一阵阵桂花雨落下来,我一次次开心地大喊——
4.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
5.演一演。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谁来扮演一下这个缠人的孩子 师生可以合作表演。
要点:母亲说“还早呢,摇不下来的”,但“我”总是缠着母亲问。想象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出可爱的情态。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板块四 体会“思故乡”的情感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出示图片:杭州的满觉陇盛开桂花的情景。看图片,认识文中的“小山”指的是杭州的满觉陇,那儿的桂花非常有名。每当到了桂花盛开的季节,无数游人便会前来赏桂。杭州人真的很爱桂花,就连杭州市的市花也是桂花哦!
3.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引读:可是母亲却说……母亲其实比的是什么呢
要点:故乡的桂花香,已经给故乡罩上一层美丽的温馨的轻纱。那是一种浸润着故乡情的桂花香啊!
4.想一想。你觉得这桂花雨还是一场什么雨 (板书:念)
5.出示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她生于温州,12岁时到杭州念书。1949年去了台湾。《桂花雨》一文是琦君在60岁的时候写的。
6.配乐朗读第1至第6自然段。一个60岁的老人,一个远离家乡的60岁的老人,当她边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自己的家乡,边拿笔写下这些文字时,她内心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配乐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集体朗读第3至第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琦君写到这些文字时,她的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 她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她会喃喃地说什么 她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喊什么 )
要点:读到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教师应停留片刻,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让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读出那种带着淡淡忧愁的情感。
7.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选择一幅定格在脑海里的画面,读出老照片的感觉。
要点:故乡就像一张张老照片,印在琦君童年的记忆里,挥不去、散不掉,化为淡淡的乡愁。
8.出示:《水是故乡甜》《烟愁》《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红纱灯》《母心似天空》《琦君说童年》……读一读琦君的著作,你发现了什么
9.想一想。为什么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呢
10.我们一起读读她的心声:
出示1: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美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
出示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 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11.《桂花雨》改编前名为《故乡的桂花雨》,原文中还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出示):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里的桂花就是——故乡。
板块五 感悟“故乡意象”
1.故乡是一颗没有发芽的种子,今天我们让它发了芽。《桂花雨》写的是琦君的童年生活,表达的是她对故乡的情感。我们再来浏览两段文字,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1: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片段;出示2:贾平凹《风筝》片段)
片段1: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片段2: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贾平凹《风筝》
比一比:这两段文字也写了童年生活,和《桂花雨》相比,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要点:最明显的就是作家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个物体上,如“冬阳”“骆驼”“风筝”。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故乡我想你”或“童年的生活多么美好”,而要借助一个个物品或者一个个情景来写呢 有什么秘密吗
要点: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秘密,叫借物抒情。人们常用明月寄托乡愁,用鸿雁寄托思念等都是这样的方式。
3.练一练:故乡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能寄托游子的思乡情。如果有一天,你长大了,远离故乡。你想念故乡时,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 会记住它什么样的姿态呢 请你在本子上把想到的、记住的写下来。
4.出示:故乡是那 ,
开火车说一说。
要点:寻找心中的家乡“物”,表达自己的故乡情。物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能把“物”说具体,并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就行。每人说一句还能连句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