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与经典同行 体会意境之美
——《醉翁亭记》
滕子京
巴陵郡
范仲淹
邓 州
滁 州
欧阳修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林壑 琅琊 辄
伛偻 山肴 觥筹
hè
yáo
yǔ lǚ
zhé
gōng
láng yá
字词积累
根据手绘漫画
背诵《醉翁亭记》
并尝试翻译
细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美
醉
乐
美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四季变幻之美
动静对比之美
1.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2.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3.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
无山,则酿泉不美
无泉,则青山孤峙
无亭,则山泉失色
山水相映之美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朝暮变化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四
季
变
幻
之
美
动 静
景与景 潺潺流淌的酿泉 蔚然深秀的山
鸣声上下 树林阴翳
景与人 人影散乱 夕阳在山
人与人 滁人游、众宾欢 “颓然乎其中”的太守
4、动静对比之美
山水之景而醉
为滁人欢乐而醉
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在 乎 山 水 之 间 也
“醉翁之意”指的是什么?
从课文看太守醉的原因有什么?
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乐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课堂小结
1、结合课文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
2、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积极乐观
3、作者写此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比较阅读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范仲淹的“忧”和欧阳修的“乐”本质上有什么联系?
“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位居高官或退居江湖,都想着国家百姓;欧阳修虽遭贬谪,仍积极从政,与民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路线:
风景:
风俗:
心情: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二、成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山肴野蔌】指野味蔬菜。
【峰回路转】现比喻局势发生变化。
随堂练习
将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四时景的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聚拢,归集
回家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秀丽
茂盛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欢乐
以……为乐
乐趣
太守自谓
太守谓谁
为,是
称谓
课堂小结
4、总览全文,说说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山水之乐做铺垫,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读出韵味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语气的体现,也是作者情感的反映。《醉翁亭记》共339个字,虚词就是112个,其中“也”字就用了21个。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所以,读好 “也”字对于读好文章来说非常重要。
读 “也”字时,声调由下降变为上升,而且可以拖音更能读出其表达的语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并简要分析。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