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六中2020级高三上学期 8 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
期,在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 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 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 ”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 ”的形状。这一变化可以用来佐证元代
A.经济布局与文化格局的重合 B.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C.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 D.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
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 西征客观上
A.促进了思想解放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加强了文化交流 D.引发了宗教改革
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 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D.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 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 18 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C.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D.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 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军事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彰显国家实力
建成于 1910 年的京师自来水厂的来水亭,用于接收取水厂处理后的水,将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该亭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修建时运用了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手法。这反映 出
A.社会变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全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C.西方文化入侵渗透诸多领域 D.中西文明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 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哈尔滨在晚清时期仅由松花江右岸的几个自然渔村组成,待俄人开筑铁路后,其成为“中外交 通之枢纽”。哈尔滨与石家庄、郑州、鹰潭、株洲、怀化、蚌埠、宝鸡等城市一起被称为“火车拉 来的城市”。这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A.方便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助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C.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对国外筑路技术严重依赖
公元前 2 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
高三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3
页
)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治理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社会转型
“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发展走向
C.古代战争的目的 D.战争客观上推动文化发展交流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 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有学者指出,16 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 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发展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9.1833 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 19 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
《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A.城市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 1926 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 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D.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下列最 能体现这一新时期特点的运动是
A.1905 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 B.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D.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抗英斗争
22.1943 年,美英分别发表了各自关于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方案。1944 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表明
A.英国开始失去世界霸权 B.联合国成为美苏博奕的工具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D.美国主导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 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A.突出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C.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D.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三道小题。第 25 题 24 分,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 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材料二 至宋朝,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 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 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夏克传《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马古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出现的主要原因。(8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古道”的特点及主要作用。(1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1835 年冬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医院。西医刚进入中国, 有人认为是“妖术”,坊间还有洋医生“挖眼珠子配药"的传说。因此,即使声明免费医治,医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
帕特农神庙
雅典最高法院
市场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开业首日仍无人求诊。……一天,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求医。经检查,医生认为非截肢不可。一听 要动手术,该男子吓得面如土色,死活不答应,医生苦苦相劝………更拿出 50 大洋要他收下。眼见快挺不住了,该男子才勉强同意。医生马为其开刀,结果术后男子很快就痊愈了。
1840 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扎根的关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洋务派们看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因妻子患病被传教士治好,洋务派领袖人物李鸿章大力倡导西医,还创 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院——北洋医学堂,服务于当时的北洋舰队。
——摘编自于颖《中西医,道不同也可相为谋》《文汇报》2015 年 9 月 11 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40 年前后中国人对西医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0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以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影响。(6 分)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功能”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DAC 6-10ACCDB 11-15ABCBD 16-20BCAAD 21-24 CDAB
25.(1)原因:茶叶的广泛种植,茶叶优点明显;茶叶、马匹交易互补性需要;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西藏的管理加强;(8分)
(2)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范围广,远及非洲;政府为主导(政府管理贸易);与政治、经济、民族等因素相关联;(4分)
主要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茶文化);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边防;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任意5点10分)
26.(1)鸦片战争前:排斥、拒绝;鸦片战争后:接受、倡导;(2分)原因:鸦片战争前,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根深蒂固;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对西方了解少;封闭的小农经济、封建保守的落后观念;(任意2点4分)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广泛;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被迫接受西方文明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先进中国人)的推动;西医疗效显著;(任意3点6分)
(2)影响:推动中国人思想解放;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使中西医在碰撞冲突中交流;(6分)
27.(12分)本题为开放性命题,言之成理,分层次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