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青蛙卖泥塘》教案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及它的多种本领,从而感受到青蛙的可爱,并懂得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
2.认识本课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到青蛙是一种可爱的、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它。
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个情节简单,以“变化”为关键词的童话故事。讲了青蛙不喜欢自己住的烂泥塘,想要卖掉泥塘去城里住,在卖泥塘的过程中,陆续听取了很多小动物的建议,不断地改造泥塘,最后看着焕然一新的泥塘,青蛙决定不买泥塘了。
一、做分层作业和教学设计前,有针对地分析教材,依据学段要求和文本特点明确教学要点。
1.依据文本的体裁——童话故事,以读故事、讲故事为教学的主要策略,特别是要讲好故事。
2.在故事情境中认字学词,以故事中的小动物为线索,分情境讲、演故事。
3. 以讲故事为主,侧重点以故事的详略而安排,前两次青蛙卖泥塘的描写比较详细,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讲、演,后边青蛙卖泥塘,故事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在进行这部分阅读时,可以联系上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利用模仿上文句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分情境想象故事的内容,在合作创编中体会泥塘的变化带来的美好感受。
4.迁移训练,模仿课文第11自然段,向同学推荐一种物品,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第一课时的学习注重运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反馈评价前置学习的成果,促进读文识字。
前置作业及第一课时反馈(一)
环节一教学设计:把逐段读文标出自然段、读文圈画“会认的字”所在的词语,并结合读句子识记生字两部分前置自主学习的要求,与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讲故事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热身
师:以读词语的形式检查“会认的字”,随机抽取。
生:认读,读对的当小老师领读,读错的大家纠正。读到词组“卖泥塘”,教师板书并提问:谁卖泥塘?为什么要卖泥塘?
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检查“会认的字”的识记。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过渡到课文教学。
2.读熟课文
师: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我们赶快来读读故事吧!
①再出示词语“牌子”,提问:“牌”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说说在哪儿见过它?(《蜘蛛开店》中多次出现的“招牌”)
②本课中的“牌子”这个词语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相关段落,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养成处处识字的习惯。
读好第二自然段。
师:出示文章第3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青蛙卖泥塘“吆喝”的句子,指导读好这两段话。
①先师生配合读语段。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教师读旁白。请大家评一评,读得是不是准确、流利。指导体会“吆喝”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动作语气,读好“大声吆喝”。
②练读第11自然段中青蛙卖泥塘的“吆喝”,通过点评帮助学生读准确、读流畅,进而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读文内容的整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青蛙叫卖泥塘的语言描写,并在读中体会“吆喝”一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泥塘的变化。
师:青蛙卖泥塘,它除了“吆喝”,还做了什么?
①出示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的语段,指名学生读,大家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②教师引导,除了种草、引水,青蛙还做了什么?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引导评价:语段是否与问题相符合,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设计意图:整合青蛙改造泥塘的部分,引导学生在熟读段落的同时,明确青蛙为了卖泥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对泥塘的破旧面貌进行了改造。
环节二教学设计:以小动物们对青蛙的建议为线索,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对故事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分角色演、读故事”打好基础。
1.熟读课文:边读边看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用“——”划出来。
2.以故事情节为单位,根据提示,分角色,小组合作讲一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读文熟悉故事情节。
指导复述。
练习复述。
前置学习及课堂反馈(二)
环节三写字教学建议:
1.写字教学前置学习设计思路应与前边两课保持一致,以便于学生逐渐习得自主分析字形的方法。
2.设计的反馈评价练习,既包括音、形识记,也包括生字在语境中的运用。
3.“会写的字”的复习巩固设计了反馈评价的形式,如果计划在课上完成,可采用“挑战过关”的形式,如果课下完成,则以“计分加评语”的形式评价反馈。
三、第二课时的教学围绕着组织“讲、演故事”,引导探究和迁移语言训练三个方面展开。
第二课时创造性讲演故事环节
演故事”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分以下几个环节层层达标。
(一)读讲故事
分为四个层次:
1.读课文,根据故事经过,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再读课文,找一找小动物们说了什么?完成连线游戏。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明确练读目标。
3.想想小动物们会怎么说,分角色朗读。
①指导学生根据老牛、野鸭等不同动物的特点,用不同的嗓音来表现。
②先读好老牛和野鸭的话,把两句联系起来,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再试着想想其他小动物会怎么说。
由于本段是略写,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上面的两个句式练习说话——先说泥塘的优点,说优点时,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泥塘好是好”,而是要根据泥塘的变化,具体指出好在哪里。
再说泥塘的缺点,用上“不过、就是、但是、可是等词语”。最后提出要求。
④小组合作,练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以模仿为策略进行句式训练,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在说话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小动物对池塘环境的不同要求,了解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具备多方面综合要素。
分情节讲故事,迁移训练说话
(二)分层次演故事
1.根据分角色演故事的提示,小组内练习演一演,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个性化表现文本内容,激发讲故事的兴趣。
2.按故事的内容标出序号。小组合作,选取喜欢的场景,比赛讲一讲《青蛙卖泥塘》的故事。
评选最佳合作组。
设计意图:在研读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讲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喜欢的故事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3.说一说池塘前后的变化,讲一讲青蛙是怎样努力才使泥塘变得如此美丽的?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深化对故事主旨的理解。
4.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青蛙的样子,再来吆喝卖泥塘吧。
5.想一想,青蛙是怎么夸自己的池塘的?
总结句式:“多好的……” “有……有……有……”“你可以……你可以……”
6.模仿青蛙卖泥塘的“广告”,试着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等。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总之,故事类的读文教学的主要应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初读故事以识字、学词为目标,注重在故事的语段中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精读文本则重在“以讲为主”——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通过不同层次的讲故事训练,通过角色体验,把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层层推进,同时体会到读故事的乐趣,激发读故事、编故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