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2.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了解春秋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3.列举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的名称,在地图中指出对应的诸侯国的地理方位;
4.讲述“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5.了解争霸过程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与冲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重点: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带来的社会影响。
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立足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及王室衰微的表现;
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立足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3.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1.故事学习法——通过介绍历史成语故事,来了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
2.识图填图法——识解《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诸侯争霸时,可结合《春秋争霸形势图》来学习,明确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
3.表格对比法——通过列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 和 ,促进了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青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及 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被更多地使用。
王室衰微
1.背景: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2)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 ,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逐步瓦解。
2.表现:
(1) 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 ”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 的地位。
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 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强大的诸侯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霸主: 、晋文公、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3.影响:
(1)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诸侯国的疆域 。
(2)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 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 。
材料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平王东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实现。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辖地缩小,赋税相应减少,各国诸侯已不再定期朝贡,王室失去贡纳,经济十分困难。与王室辖地缩小、经济窘迫相反,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探究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王室衰微的表现。
【例1】分封制逐步瓦解是在什么时期?
A.春秋时期 B.夏朝 C.西周 D.商朝
解析:夏商时期还没有实行分封制,西周时才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样就使分封制逐渐瓦解。
答案:A
跟踪训练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前往朝贡3次。然而同时内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天子依附于诸侯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D.周王室地位衰落
2.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材料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交融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交融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 诸侯争霸的影响有哪些?
【例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中原的“诸华”“诸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春秋争霸有消极的一面,即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有客观进步的作用,要注意从两方面考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考虑问题。
答案:A
跟踪训练
4.“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镶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5.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军事都出现了新的特征。其表现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经济 政治 军事
表现 (1)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2)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3)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1)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地位下降(3)诸侯国势力崛起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2)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结果 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诸侯争霸局面出现 实现了局部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下列哪一选项不能体现该时期的时代特征?( )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战争兼并,七雄割据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了,其战争是以争霸而不是以兼并为目的,没有形成七雄割据的局面。故选D项。
D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题干材料表明,东周初年,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于困境,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故A项符合题意。
A
春秋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诸侯争霸,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下列同学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峰:周天子威信不高 B.小华:诸侯势力强大
C.小楠:战争频繁 D.小明:生存环境恶化
春秋时期,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崛起。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A项不是主要原因;C、D两项不是原因,是影响。
B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社会变化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B
1.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出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的图片,假如你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农民,应使用哪种工具耕作?(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斧 C.骨耜 D.铁铧
3.东周时期,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经常向诸侯国“告饥”“求金”。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势力衰微 B.周朝实行分封制
C.诸侯国必须向王室纳贡 D.分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的建立
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据此分析,这些是哪一制度遭到瓦解的表现?(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世袭制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遗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以下结论均是正确的。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打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打上“×”。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 )
(2)“春秋”这一名字的由来与孔子有关。( )
(3)齐桓公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4)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
1.《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2.“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楚国兵力非常强 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期,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势力强于诸侯 D.周王室衰微
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期 B.诸侯争霸有利于国家统
C.分封制走向瓦解 D.周天子仍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探因果】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三《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载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覆者不可胜数。”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后人评说析作用】
材料四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春秋争霸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3)从“春秋无义战”中可以知道战争的性质
(4)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的角度,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通过争霸,诸侯国屈指可数,加快了 的步伐;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2.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了解春秋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3.列举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的名称,在地图中指出对应的诸侯国的地理方位;
4.讲述“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5.了解争霸过程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与冲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重点: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带来的社会影响。
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立足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及王室衰微的表现;
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立足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3.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1.故事学习法——通过介绍历史成语故事,来了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
2.识图填图法——识解《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诸侯争霸时,可结合《春秋争霸形势图》来学习,明确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
3.表格对比法——通过列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 铁农具 和 牛耕 ,促进了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青铜业、 冶铁业 、纺织业、煮盐业及 漆器制作 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 被更多地使用。
王室衰微
1.背景: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2)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 卿大夫 ,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 逐步瓦解。
2.表现:
(1) 周平王 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共主”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 周天子 的地位。
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 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强大的诸侯以“ 尊王攘夷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霸主: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3.影响:
(1)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诸侯国的疆域 不断扩展 。
(2)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 戎、狄、蛮夷 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 民族交融 。
材料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平王东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实现。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辖地缩小,赋税相应减少,各国诸侯已不再定期朝贡,王室失去贡纳,经济十分困难。与王室辖地缩小、经济窘迫相反,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探究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王室衰微的表现。
提示 王室辖地缩小,赋税减少,各诸侯国不再定期朝贡,王室经济困难,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例1】分封制逐步瓦解是在什么时期?
A.春秋时期 B.夏朝 C.西周 D.商朝
解析:夏商时期还没有实行分封制,西周时才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样就使分封制逐渐瓦解。
答案:A
跟踪训练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前往朝贡3次。然而同时内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天子依附于诸侯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D.周王室地位衰落
2.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材料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交融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交融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 诸侯争霸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例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中原的“诸华”“诸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春秋争霸有消极的一面,即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有客观进步的作用,要注意从两方面考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考虑问题。
答案:A
跟踪训练
4.“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镶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5.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军事都出现了新的特征。其表现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经济 政治 军事
表现 (1)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2)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3)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1)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地位下降(3)诸侯国势力崛起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2)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结果 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诸侯争霸局面出现 实现了局部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下列哪一选项不能体现该时期的时代特征?( )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战争兼并,七雄割据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了,其战争是以争霸而不是以兼并为目的,没有形成七雄割据的局面。故选D项。
D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题干材料表明,东周初年,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于困境,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故A项符合题意。
A
春秋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下降,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政治上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各自为政;经济上不再定期向周王纳贡,造成周王室依赖诸侯国经济支持的局面。
2.影响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较大;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积极作用如下:
(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民族交融。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镶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3)加快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尽管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土地私有等某些社会变化,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加快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诸侯争霸,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下列同学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峰:周天子威信不高 B.小华:诸侯势力强大
C.小楠:战争频繁 D.小明:生存环境恶化
春秋时期,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崛起。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A项不是主要原因;C、D两项不是原因,是影响。
B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社会变化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B
1.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出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的图片,假如你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农民,应使用哪种工具耕作?(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斧 C.骨耜 D.铁铧
3.东周时期,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经常向诸侯国“告饥”“求金”。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势力衰微 B.周朝实行分封制
C.诸侯国必须向王室纳贡 D.分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的建立
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据此分析,这些是哪一制度遭到瓦解的表现?(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世袭制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遗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以下结论均是正确的。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打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打上“×”。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 )
(2)“春秋”这一名字的由来与孔子有关。( )
(3)齐桓公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4)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
1.《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2.“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楚国兵力非常强 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期,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势力强于诸侯 D.周王室衰微
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期 B.诸侯争霸有利于国家统
C.分封制走向瓦解 D.周天子仍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探因果】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三《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载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覆者不可胜数。”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后人评说析作用】
材料四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春秋争霸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3)从“春秋无义战”中可以知道战争的性质
(4)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的角度,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通过争霸,诸侯国屈指可数,加快了 的步伐;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 。
基础通关
1.A【解析】孔子是春秋末年人,孔子的弟子叫司马耕,说明我国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D【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故选D。
3.A【解析】依据材料“王室财政越来越括据”“经常向诸侯国‘告饥‘’求金’”可知,材料反映周王室衰微,要依赖诸侯,A项符合题意;周朝实行分封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但材料重在强调“告饥”“求金”,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诸侯国必须向王室纳贡,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的出现的,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解析】材料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5.(1)√(2)√(3)×(4)×
能力提升
1.B【解析】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储候为取得优势,以“尊工律员”的名义进行框战,争夺霸主的地位,超干材料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就B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本题由自一个历史典故“楚王问鼎题”。鼎代表的是权力,是楚王作为诸候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王权衰微,分封制造到破坏。
3.D【解析】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霜,操控政治局面,周王室衰微。
4.C【解析】由材料“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5.(1)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2)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戊、狄、蛮、夷等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为了争霸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4)统一 交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