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以小见大的写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
2.生难字词
(1)字音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jī) 嘘声(xū) 晕眩(xuàn) 恍惚(hū)
抽噎(yē) 呻吟(yín)
(2)词义
【灼】烧、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2.读懂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交流点拨】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2.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如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里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为后文杰里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第17段“夜幕开始降临”,第18段“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7、8段“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然后吓坏了”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20段“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3.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交流点拨】“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故事吗?是怎样克服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感想。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俱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