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学写“潮、据”等15个常用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第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揭题,比较两个“观”字的意思。
(1)揭题后,出示预习单第一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提示:“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就是奇特的、奇异的景象。
(2)读好课文第1自然段。
2.检查字词预习。
(1)出示预习单第二题,认读难记的生字。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
第一组:屹立 昂首
第二组:顿时 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第三组:霎时 余波
提示:根据学生实际认读情况进行生字识记指导。重点指导“顿时”“霎时”“鼎沸”等词语意思的辨析,识记“顿、霎、鼎、沸”等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同桌交流,自主识记。
3.再读课文,借助预习单第二题的三组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介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就在我国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的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提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表示时间的词有“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等。
(3)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提示:课文先写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头过后。
(4)借助三组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用上预习单里的三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二 理解想象,感受奇观
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
(1)聚焦“潮来时”:这三个部分,“潮来时”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
提示:课文第3、第4自然段写潮来时。
(2)抓住“声、形”,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特壮观。
学习活动1:理清潮来时的写作顺序。
提问:钱塘江大潮是怎样涌过来的 请在文中圈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再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方位词分别是:从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借助方位词,说一说钱塘江潮的变化过程。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下面的填空说。
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 )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 ),白浪形成一堵水墙。( ),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学习活动2:通过课文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第一步: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第4自然段,想象画面。
提示:可以想象出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气势,仿佛还能听到潮水奔腾的声音。
第二步:交流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
提示:如有的想象出气势;如有的不仅想象出气势,还想象出声音。
第三步:比较哪位同学更会想象。
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可从钱塘江潮的“声、形”的变化和观潮人的表现等角度点评,让学生体会到多面性和丰富性。
第四步:再读第3、第4自然段,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想象
提示:借鉴同学交流角度和内容,再次展开想象。
学习活动3:通过《浪淘沙》再次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自由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 淘 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提示:借助“吼、数丈、触山回”等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内容相关的语句。(提示:课文第4、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小结:作者抓住钱塘江潮的声音、形状,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3)观看录像,解说钱塘江潮。尝试背诵。
2.学习“潮来前”和“潮头过后”,深化“潮之奇”。
(1)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提示:潮来前的画面,可借助“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请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2)思考: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提示: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的“资料袋”,也可结合后面的“教学资源链接”,请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3)想象潮过后的画面。
提示:借助“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等语句来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板块三 学习表达,迁移运用
1.再读课文第3、第4自然段,回顾“从远到近”的写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2.学习“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写法,学写事物的变化过程。
提示:教师可提供一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内容,如“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来”“蒲公英慢慢飞远”“宠物狗听到主人叫声跑过来”等,让学生注意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楚变化过程。
板块四 观察比较,学写汉字
1.出示本课15个常用字,指导分类。
第一单元 7
出示课文田字格生字的截图,引导学生发现:“据、堤、盼、滚、顿、堵、犹”7个生字是左右结构;“潮、渐”2个生字是左中右结构;“崩、震、余”3个生字是上下结构;“阔、逐”2个生字是半包围结构;“霎”是中上下结构。
2.分类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除了“顿”,其他6个都是左窄右宽。“犹”,注意右边不要写成“龙”字。“顿”左边的“屯”竖弯钩要改写成竖提。
左中右结构:注意三部分的匀称,可在学生自主书写的基础上再点评修正。
上下结构:3个生字均上小下大,可在学生自主书写的基础上再点评修正。
半包围结构:重点指导“逐”字,右边不要写成“琢”字的右半部分,不要多加一点。
上中下结构:“霎”中窄上下宽,书写时应注意结构之间的分布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