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曹冲称象》第 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曹冲称象》第 1课时
教材分析:
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单元内的数篇文章围绕一个宽泛的人文主题进行组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选编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是本组的首篇,起到引出主题的作用。。《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 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 10个生字,会读“一同、柱子”等 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识字和写字,认清字形。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猜猜它是什么呢?
2、出示大象图片,提问:“大象这么高大,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容易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叫曹冲的孩子,看看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程设计
第一学程:
1.学习任务初读课文,认识字词,读准字音。
2.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①.指读两遍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②.圈出你认为难记的字,运用你知道的识字方法记一记。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盖住拼音,一人指着,一人读,出错后改正再读两遍,读完之后交换。
2.交流一下你识字的方法,一人说完,一人再说。
第三步:展学要求个体接力展学
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带领同学们读准字音。
2.交流难记字的识字方法。
3.教师导学预设
(1)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件出示“根、杆、柱”“议论”等几个字,让学生通过归类识字认识这几个字。
(3)重点区分“称”和“秤”两个字,通过字源解释、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称”是动词,是一个动作“秤”是名词,是一种工具。并通过小小口诀“要想称重量,用秤最公平”来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
小结:通过图片和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难理解字词的具体含义。
4.本学程设计意图
本学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借助多种手段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学习和积累词语。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生的识字能力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学程:
1.主任务:练习书写田字格内的生字。
2.学法指导:
第一步:仔细观察“然”字,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
第二步:展学要求个体接力展示说一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练写。
展示写得好的作品。
3.教师导学预设:
(1)通过编口诀的方法认识“然”字。
(2)小口诀:夕字加点,撇突出。四点均匀,分大小。来帮助学生书写。
4.本学程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比较,教会学生在写字之前要认真观察,为以后的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程:
1.主任务:把生字送回到课本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要注意标红的生字第二步:展学要求个体接力展示朗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错误读音。
3.教师导学预设:学生船舷的“舷”字字音读不准,需要教师多次示范和纠正。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再读一遍课文。
4.本学程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落实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标。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读了课文,下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曹冲称象这一课,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成功之处:
1.生字指导到位为了本次讲课,我通读教材,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从题目就开始引入识字教学,如“曹”字。并采取了开火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方法。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如记相同偏旁识字,如:“根”和“柱”,带木字旁的字与木头有关。再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字,如“议论”,是让通过字形特点以及橘子的大体意思去理解词语,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记住生字。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与热情。
2.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到位。本节课对于朗读的要求较低,旨在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教学过程中由深入浅,层层递进指导学生朗读。先让学生认真听范读,再帮助学生读准难读的字词,并在自读、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过程中落实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这样,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随着有了提高。
不足之处
我细细想来,也有欠妥之处,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要得到实际的锻炼。所以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和讨论都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不同程度的启发。调动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要体会到学习的一点快乐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