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18:4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2.(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达到百万,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开封
3.(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资治通鉴》中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C.导致战乱频繁 D.使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4.(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5.(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一记载可以佐证( )
A.农业技术的成熟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朝政权的更替 D.《齐民要术》的传播
6.(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7.(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 东晋 前秦 B.西楚 东晋 前秦 C.蜀 东晋 梁 D.蜀 南晋 张楚
8.(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宋齐梁陈称为南朝,这些王朝的都城都在。
A.洛阳 B.建康 C.官渡 D.长安
9.(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一朝代的政权特点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该朝代是下面示意图中的( )
A.A B.B C.C D.D
10.(2022·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南朝”四个朝代定都在建康,建康是指今天的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洛阳
11.(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这一时期王朝更替的顺序是
A.梁、陈、宋、齐 B.宋、齐、梁、陈 C.齐、陈、梁、宋 D.陈、宋、齐、梁
12.(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13.(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请你仔细观察右图,据图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D.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1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北方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南方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长江流域)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少数民族内迁 C.南方经济发达 D.北方战乱频繁
16.(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7.(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8.(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南朝”。这四个王朝应该是
A.宋齐梁陈
B.秦汉唐宋
C.梁唐晋汉
D.宋元明清
19.(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指的是
A.司马光 B.司马炎 C.司马懿 D.司马睿
20.(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21.(2022·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王与马,共天下”体现了哪一政权的政治特点:(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2.(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3.(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________”,这一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________。
24.(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1)据材料一,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材料二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2)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三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樽”。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横编自张传笙《简明中国古代吏》
(3)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该现象对我围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社会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东晋建立前后因南方社会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由此南方地区也得到开发和发展起来。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该事件经济方面的措施?
(2)材料二是我国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商道示意图,该商道是什么?作为该商道的起点,A处是哪一城市?谁作为使者从该城市出发,出使西域?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变化?并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26.(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请列举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至少两个)。图二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请分析北方人的南迁为何能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请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27.(2022·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至南朝后期,赣州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褥,弥亘原野”。
——摘自《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该变化折射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指出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3)据材料三,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材料一、二所述现象与材料三有何关系?
28.(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材料一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
(2)西晋的建立者是谁?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依据材料二,写出3个当时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四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29.(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我国古代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
材料二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务劝:一定要鼓励)农桑……”
——节选自《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景帝对农业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他为“务劝农桑”而实施的政策。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节选自《宋书》
(3)根据材料三,简单描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四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部编版《中国历史》第91页
(4)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参考答案:
1.D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D。
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达到百万,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健康;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B
【解析】根据“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这反映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人南迁,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是因为战乱,而非自然灾害,排除A项;战乱频繁是人口迁徙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是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晋时期,由于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北方的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在南方种植,故B符合题意;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故A不符合题意;北朝政权的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故C不符合题意;《齐民要术》在当时的影响主要在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当时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中政权分别为魏、蜀、吴,故①指蜀,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故②指东晋,南朝四个朝代分别为松、齐、梁、陈,故③指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都是在建康,故选B;洛阳、官渡和长安都位于北方,排除ACD。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政权特点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门阀政治的盛行,东晋政权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C项正确;A是指魏政权,呈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A项;B指西晋,短暂统一全国,排除B项;与北朝对应的是南朝,D是南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北朝时,“南朝”四个朝代定都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B项正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王朝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因此,ACD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3.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导致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故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ABCD都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其中,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4.B
【解析】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相对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5.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北人南迁,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少数民族内迁到关中,当时南方经济不如北方,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三国时南方经济已得到开发,排除A项;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符合图片内容。ABD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所以答案选C。
18.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 都以建康为都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9.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不是“王与马,共天下”涉及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需要学生从典故中理解涉及的事件及内容,结合东晋和西晋的历史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较扎实的基本功。
20.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乱时期;4世纪后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这时南方的政权是东晋。故C符合题意;吴国是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当时前秦还不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前秦建立时,西晋已经灭亡。故B不符合题意;刘宋政权建立于420年,此时前秦已经瓦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冯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土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故选D。
22.C
【解析】材料中的“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指的是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没有陷入停滞倒退,综上可知,C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 南朝 建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南朝”,这一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
24.(1)铁制农具和牛耕;百家争鸣。
(2)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3)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3)
根据材料三“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得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5.(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2)丝绸之路长安张骞
(3)由落后到开发发展(需答到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变化)南方社会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4)适时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重视人才和科技发展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它的经济措施 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这就是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长安,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东晋建立前后因南方社会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可知,这体现出,南方由落后到开发发展;这是因为,南方社会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启示是,适时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重视人才和科技发展。
26.(1)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其中两个即可)。
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因此,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其中两个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北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根据材料二“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可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根据材料二“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知,人口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大迁移: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27.(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
(2)先进技术:栽培;施肥;牛耕。
(3)状况: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但从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材料一中南方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和材料二中南方农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材料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分析】(1)
变化:据材料“中国古代人口户数”分析可知,汉朝时期北方人口远远超过南方;唐朝时期南北方人口基本持平;宋朝以后南方超过北方。即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
趋势:据所学可知,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
(2)
先进技术:据材料“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可知,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3)
状况:据材料“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可知,汉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据材料“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湘、广地区……”可知,但从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系: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一中南方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和材料二中南方农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材料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28.(1)①吴②东晋
(2)司马炎
(3)鲜卑、匈奴、羯、羌、氐(任意3个)
(4)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任意2点)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因此,①是吴;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偏安东南,与北方十六国并存,因此,②是东晋。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参与辅佐新继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因此,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鲜卑、匈奴、羯、羌、氐。(任意3个)
(4)
依据材料“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任意2点)
29.(1)图1:铁制农具的使用;图2:牛耕的运用。
(2)观点:以农为本或重视农业。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发展状况:①农业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很高(粮食丰收);②鱼盐、丝帛等物产丰富;③手工业有了进步。
(4)原因:①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分析】(1)
根据材料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
根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务劝:一定要鼓励)农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3)
根据材料“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可知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很高(粮食丰收),鱼盐、丝帛等物产丰富,手工业有了进步。
(4)
根据材料“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分析可知江南经济发展原因有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