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08:49: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足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基本情况和意义。
1.故事学习法——通过“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来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表格展示法——运用表格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七雄的兼共战争进行比较。利用表格呈现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
3.识图填图法——结合《战国形势图》学习战国七雄,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重要战役地点。
观察《都江堰示意图》,认识都江堰的组成,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战国七雄
1.背景: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
(2)几个大诸侯国左右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 、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3.战争:
(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3)结果: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代表: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政治:确立 ;废除贵族的 ;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②经济: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 ;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奖励 。
(3)作用: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奠定了基础。
4.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公元前 年。
主持修建者: 后期,秦国蜀郡郡守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2.构造:由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 、 和 三个主题工程,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3.功能:发挥着 等多方面的作用。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材料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虚设。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探究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例1】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 燕
解析:三家分晋,使战国初年出现了三个强国,分别是韩、赵、魏。
答案:B
跟踪训练
1.“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部的诸侯国是 ( )
A.楚国 B.齐国 C.燕国 D.秦国
2.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 )
A.周天子的地位比过去有所提高 B.诸侯国增多
C.各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惨烈 D.出现的霸主更多
材料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变法。经过商驶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探究 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例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B、C两项是生产工具的进步,D项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都是秦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C、D三项都表明了当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商驶变法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使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商驶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答案:A
跟踪训练
3.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增强秦国实力 C.限制商业活动 D.废除旧贵族特权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驶变法最为彻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奖励耕织 B.训练军队 C.迁都洛邑 D.改革内政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影响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民风更加彪悍
由“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争投入的兵力少,战国时期投入的兵力多,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很大。
B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決,商決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決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商驶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到贯彻执行,故B项符合题意。变法违背民意、变法遇到阻力和变法宣告失败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B
1.《史记》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的三分其地。”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三家分晋 C.田氏代齐 D.楚汉之争
2.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決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C.推行县制 D.抑制商业贸易
3.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 )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抉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4.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戰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于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1.下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以下成语或历史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有( )
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破釜沉舟 ④草木皆兵⑤纸上谈兵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 C.⑤ D.①②⑤
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遥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4.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
A.治理了黄河水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5.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決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鹏和小芳产生了分歧: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足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基本情况和意义。
1.故事学习法——通过“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来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表格展示法——运用表格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七雄的兼共战争进行比较。利用表格呈现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
3.识图填图法——结合《战国形势图》学习战国七雄,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重要战役地点。
观察《都江堰示意图》,认识都江堰的组成,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战国七雄
1.背景: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
(2)几个大诸侯国左右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 韩、赵、魏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 楚 、燕、韩、赵、魏、 秦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战国七雄 ”。
3.战争:
(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等。
(3)结果: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秦国 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 和 牛耕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地主阶级 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 政治经济 秩序,以求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代表: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政治:确立 县制 ;废除贵族的 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②经济:废除 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 耕织 ;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奖励 军功 。
(3)作用: 秦国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
4.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公元前 256 年。
主持修建者: 战国后期 后期,秦国蜀郡郡守 李冰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2.构造:由渠首和 灌溉网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 鱼嘴 、 宝瓶口 和 飞沙堰 三个主题工程,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3.功能:发挥着 防洪、灌溉、水运 等多方面的作用。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材料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虚设。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探究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提示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例1】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 燕
解析:三家分晋,使战国初年出现了三个强国,分别是韩、赵、魏。
答案:B
跟踪训练
1.“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部的诸侯国是 ( )
A.楚国 B.齐国 C.燕国 D.秦国
2.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 )
A.周天子的地位比过去有所提高 B.诸侯国增多
C.各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惨烈 D.出现的霸主更多
材料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变法。经过商驶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探究 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例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B、C两项是生产工具的进步,D项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都是秦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C、D三项都表明了当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商驶变法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使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商驶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答案:A
跟踪训练
3.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增强秦国实力 C.限制商业活动 D.废除旧贵族特权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驶变法最为彻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奖励耕织 B.训练军队 C.迁都洛邑 D.改革内政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吞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影响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别是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商轶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所以能够成功。
(2)商鞅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民风更加彪悍
由“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争投入的兵力少,战国时期投入的兵力多,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很大。
B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決,商決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決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商驶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到贯彻执行,故B项符合题意。变法违背民意、变法遇到阻力和变法宣告失败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B
1.《史记》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的三分其地。”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三家分晋 C.田氏代齐 D.楚汉之争
2.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決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C.推行县制 D.抑制商业贸易
3.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 )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抉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4.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戰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于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1.下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以下成语或历史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有( )
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破釜沉舟 ④草木皆兵⑤纸上谈兵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 C.⑤ D.①②⑤
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遥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4.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
A.治理了黄河水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5.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決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鹏和小芳产生了分歧: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基础通关
1.B 【解析】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所以材料体现了三家分晋。
2.B【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位,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秦人“勇于公战”的局面。
3.A【解析】据题干图表中的内容可知,这一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上述表格指出了都江堰三个主体工程的主要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
4.B【解析】“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的措施,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选B。
5.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
能力提升
1.B 【解析】战车是为战争服务的,它的兴衰体现了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当时人们战争理念的变化。
2.D【解析】破斧沉舟发生在秦朝;草木皆兵发生在东晋。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任用只会纸上该具的赵括为主持,导致赵国惨败。
3.A【解析】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故A项不特合史实。
4.C【解析】依据题干关健信息“创开天府古神仙”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早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符合题意;远古时代,尧舜禹都治理过黄河,A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一书,B项不符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