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2.(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炎 B.苻坚 C.司马睿 D.贾思勰
3.(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4.(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420---589年在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南朝,它们定都都在南京,当时的南京叫( )
A.建业 B.建康 C.金陵 D.天京
5.(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 东晋 前秦 B.西楚 东晋 前秦 C.蜀 东晋 梁 D.蜀 南晋 张楚
6.(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梁—齐—宋—陈
C.东晋—孙吴—宋—梁—齐—陈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8.(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其人口迁徙
A.源于躲避七雄兼并战乱 B.阻碍南北各个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北移
9.(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两晋人口迁徙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经济发展表现
A.西域地区发展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江南地区开发
10.(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以下针对南方地区开发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①北人南迁 ②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③南方地区战乱不休 ④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下列哪条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南方自然条件好
12.(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用于说明
A.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 B.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
13.(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
C.有效的经济措施 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14.(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5.(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6.(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27万余人。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B.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C.少数民族内迁 D.淝水之战爆发
17.(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遍。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光武中兴的影响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8.(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 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江南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得到开发,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经济一直领先于北方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④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说明江南地区( )
A.经济得到发展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20.(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22.(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下列关于 “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王朝的都城在洛阳 B.齐朝的建立者是齐桓公
C.梁武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D.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23.(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成语是我国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围魏救赵 ②破釜沉舟 ③三顾茅庐 ④王与马,共天下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24.(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合久必分 B.政权分立 C.实现统一 D.民族融合
25.(2022·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自《华阳国志 蜀志》
材料二......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
——摘编自《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都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谁为这条商路的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哪些先进技术被带到了南方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
26.(2022·湖南·衡阳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
材料二:“皎白若霜雪,方正若布棋”,这是东晋时期人们赞美白纸的诗。说明造纸业十分发达。
(1)材料一说明了江南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赞美的纸,历史上谁对此做出的贡献最大?他是那个朝代的人?
27.(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发展经济是历朝历代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了反秦战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西汉初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不堪。
材料二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材料三 这条道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以上三则材料据《中国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四 (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面对材料一中经济残破不堪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用什么政策?材料二中的汉武帝所铸之币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说说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8.(2022·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材料二 ……缪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把田租税率“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
材料四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1)材料一中的人名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概括出现这一盛世局面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道路”名称及开辟道路的关键人物?概括这条道路的作用。
(3)请参照地图写出这条商路的起点与终点。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类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半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4)材料四跟材料三相比,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30.(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2020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气十年前,四川或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余秋雨
材料二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材料三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成为客家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四川成都平原上”了不起的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谁。秦始皇统一后,为了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人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沟通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探究,请你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1.(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灌,百姓飨其利
——《河渠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摘自《福州府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方式进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当时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材料一所体现的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福建后来经济得到发展的因素有什么?请从农耕技术方面举出一例证明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从南方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获得开发”“最主要原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B项说法正确,A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和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2.C
【解析】据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C项正确;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排除A项;苻坚是前秦的皇帝,排除B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本农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420---589年在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南朝”,所以当时的南京叫建康;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中政权分别为魏、蜀、吴,故①指蜀,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故②指东晋,南朝四个朝代分别为松、齐、梁、陈,故③指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解析】本题为排序型选择题。三国时期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D项正确;ABC项朝代排序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解析】根据“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所以A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8.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原汉人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七雄兼并战乱是战国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大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人口南迁使得南方得到开发,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项不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两晋人口迁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经济发展的表现”都反映的是江南得到开发。故D符合题意;西域地区发展、西南地区开发、黄河流域发展与题干的“南朝”等信息不符,排除ABC。故选D。
1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因此针对南方地区开发原因描述正确的是①②④。B项符合题意;③南方地区战乱不休,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是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北方民族不断迁往中原,同时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人迁往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张图可以用来说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故选B;A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3.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正确;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效的经济措施,均是南方具有的有利条件,不是北方的影响,排除ABC三项。选D项。
1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5.C
【解析】“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体现出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商鞅变法促使秦的强大,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和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27万余人”可知,材料描述了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人口严重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形成期间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B项正确;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南迁,土地荒芜,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增加了人口,排除C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东汉到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的变化原因是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B项正确;牛耕属于生产技术,与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排除C项;北魏属于北朝政权与南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得到开发”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④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D项正确;②江南地区经济一直领先于北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错误,排除含有②的组合A、B、C三项。故选D项。
19.A
【解析】根据材料《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优越”,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数量增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环境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迁移到战争较少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南迁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的都城在洛阳;西晋的都城在洛阳;东晋都城在健康,今天的南京;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D
【解析】420——589 年,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其中宋是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朝代,D项正确;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排除A项;建立齐的是萧道成,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排除B项; 梁武帝萧衍醉心佛事,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破釜沉舟出自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三顾茅庐出自东汉末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王与马,共天下出东晋政权建立特点,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B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示意图描述了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期统一再到前秦东晋的对峙最后到南北朝对峙,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且更替频繁,B项正确;“合久必分”是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材料没有体现合久必分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西晋的短暂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5.(1)都江堰
(2)丝绸之路张骞
(3)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意思相近即可)
(4)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写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根据“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与成都平原有关,所以是都江堰。
(2)根据“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可知是通过丝绸之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张骞。
(3)根据“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得出有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由此可知,东江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
26.(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南方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开发江南。
(2)蔡伦;东汉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开发江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对造纸业做出的贡献最大的是蔡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7.(1)休养生息政策;五铢钱。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
【解析】(1)
依据所学知识,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结合材料一“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不堪”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依据所学知识,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再结合材料二可知,汉武帝所铸之币是五铢钱。
(2)
依据材料三“以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依据材料“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
28.(1)出现牛耕;百家争鸣。
(2)奖励耕织。
(3)文景之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4)北方人口南迁。
(5)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争、人口流动、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等。
(1)
根据“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得出出现牛耕;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得出是奖励耕织。
(3)
根据“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可得出汉文帝、汉景帝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根据“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可得出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4)
根据“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得出北方人口南迁。
(5)
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争、人口流动、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等。
29.(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丝绸之路;张骞;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起点:长安;终点:大秦(欧洲)。
(4)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图1“铁制农具”、图2“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2)
根据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这条道路”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出现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
根据材料二的地图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
(4)
根据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根据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半收),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可知江南之所以出现繁荣局面是因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0.(1)李冰;灵渠。
(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3)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
(1)根据材料一“四川或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可知“四川成都平原上”了不起的工程的修建者是李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人修建的灵渠沟通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2)
根据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片良田,生产技术提高等。
(3)
根据材料三“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4)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
31.(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都江堰。
(2)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稻麦兼作、种植双季稻。
(3)江南变化原因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的启示是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各项特色产业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以牛田”指的是牛耕,除了牛耕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和牛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指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岷江上修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避沫水之害”“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灌”体现了都江堰发挥的防洪、水运和灌溉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表明经济得到发展的因素是人口南迁带来北方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根据所学可知,农耕技术方面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稻麦兼作、种植双季稻。
(3)
根据所学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加之统治者重视等因素,因此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是应采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各项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