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A.张道陵 B.张仲景 C.华佗 D.董奉
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著名史学家是( )
A.孔子 B.司马谈 C.班固 D.司马迁
3.(2022·湖北恩施·七年级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A.改进造纸术 B.发明麻沸散 C.发明弓箭 D.发明指南车
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当今世界新冠疫情横行。如果下列人物在世,能为疫情防治提供建设性意见的是
A.司马迁 B.蔡伦 C.王羲之 D.张仲景
5.(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河南省南阳市有一著名景点——“医圣祠”,这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人物而修建的。这位人物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司马迁 D.张衡
6.(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以下哪部书籍
A.《水经注》 B.《大明历》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7.(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哪种宗教的不同派别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8.(2022·湖北荆州·七年级期末)小王同学喜欢用简表来归类概括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请为以下简表选择最恰当的主题()
类别 内容
科技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史学 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 佛教传入,忍受苦难,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A.活跃的百家争鸣 B.灿烂的两汉科技与文化
C.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 D.异彩纷呈的魏晋文化
9.(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美国学者德克·卜德写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文中的“它”指的是
A.《史记》 B.造纸术 C.《伤寒杂病论》 D.《齐民要术》
10.(2022·湖北鄂州·七年级期末)为什么中国人有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老百姓吃了张仲景发明的“驱寒娇耳(饺子)汤”,耳朵再也没有被冻伤了。为了纪念张仲景,中国多地有了此习俗。在中国传统医学历史上,张仲景( )
A.编定了中医重要文献《黄帝内经》 B.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C.发明了外科手术麻醉药“麻沸散” D.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11.(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2.(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中医药是中华文明魂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
A.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
B.东汉一一《伤寒杂病论》一一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C.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
D.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
13.(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14.(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口头传说完全可以以印证历史
C.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D.文献记载没有任何参考的价值
15.(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历史事件可以在《史记》中查阅并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②
16.(2022·湖北恩施·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作者是司马光 ②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④秦始皇、汉武帝、华佗都被记载在内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7.(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18.(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精心收集了下列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的蔡侯纸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都 张仲景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B.活跃繁荣的学术思想争鸣
C.西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D.辉煌灿烂的秦汉科技文化
19.(2022·湖北鄂州·七年级期末)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
A.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
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
C.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
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20.(2022·湖北荆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材料二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伦采用哪些原材料造纸?根据材料,简述“蔡侯纸”制作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问该体操的名称是什么?同时期还诞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原则,请写出该部著作的名称。
21.(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卡1”和“信息卡2”提供的信息,指出此人是何人? “他”撰写的史学巨著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2)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称为什么?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东汉时期谁改进了这一技术?
材料四:小唐同学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后,想编写一本《中华文明史》,下边是他完成的部分目录
(4)请你依据材料四中主题,按照第一章样式续写第二章目录。
2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思想的力量】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材料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你认为材料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
(2)谈谈你对材料二孟子言论的感想。
材料三:诸子百家表
学源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墨子》
儒家 孟子 《孟子》
道家 庄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3)材料三展示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活跃局面?这一局面对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四: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4)东汉时,改进造纸工艺是谁?造纸术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23.(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建筑、科学、医学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1)材料一描叙的是那一项工程带来的结果?它的设计者是谁?
(2)我国历史上是在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的传统医学的历史悠久,请列举在两汉时期两位著名医学家。
2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艺术篇】
(1)图(a)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汉字书写在东汉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图(b)是谁的书法作品?
【思想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科学篇】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3)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了,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什么?
【感悟篇】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5.(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著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材料二: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1)材料一中“这部著作”指哪部史书?写出该书体例。此书作者是谁?
(2)写出材料二中的“这部著作”名称。它的作者是谁?他被后世称为什么?
(3)通过学习,你从材料中两位作者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26.(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
(2)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1.B
【详解】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排除A项;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排除C项;董奉被后世称颂“杏林春暖”,建安三神医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史学家是司马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被普遍应用,人民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A项正确;华佗发明麻沸散,排除B项;传说黄帝发明弓箭,排除C项;传说黄帝大战蚩尤时期,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能为疫情提供意见的应该是医学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D项正确;司马迁是史学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故A项正确;华佗发明麻沸散,擅长外科手术,被称为神医,排除B项;司马迁是史学家,张衡天文学家,排除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了解中医,可以阅读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大明历》是历法、《齐民要术》是农书,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反映的两汉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发明与西汉,改进于东汉;“《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学巨著;佛教传入”的时间是西汉,“道教兴起”与东汉末年;因而表格知识体现的主题是灿烂的两汉科技与文化,B项正确。百家争鸣体现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不同思想主张,排除A项。图表中的信息不是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排除C项;图表中的信息不是异彩纷呈的魏晋文化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中“蔡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技术传到欧洲后,对西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三者均与“蔡候”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D
【详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D项正确;《黄帝内经》与张仲景无关,排除A项;四诊法是扁鹊创立的,排除B项;C项是华佗创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故选B。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B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与张仲景无关,A排除;《医学集成》是清朝刘清臣的作品,C排除;《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学著作,D排除。故选B。
13.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是比较悲苦的,而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的欢迎,C项正确;A项所述片面,不是作者所述意图,排除A项;题干未显示专制统治强化,也未体现中外交往成果,排除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分析可知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项正确;《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书籍中有黄帝的记载,排除A项;口头传说有一定真实性,不能完全印证历史,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15.C
【详解】《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商汤灭夏是约公元前 1600 年;齐桓公称霸是公元前651年;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赤壁之战是208年,不在《史记》记载的范围内,排除A和B项;D项时间顺序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据所学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①错误;《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②正确;《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正确;《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而华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故④错误;故选D;A、B、C排除。
17.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B项符合题意;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思想。A项不合题意;《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C项不合题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18.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一部分,东汉蔡伦发明了“蔡侯纸”,《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综上可知,表格研究的主题是辉煌灿烂的秦汉科技文化,D项正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有多种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一体格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未显示学术思想以及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排除B、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题干的“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表明造纸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故A符合题意;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说法太绝对,排除BC;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是纸张,排除D。故选A。
20.(1)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2)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可知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这些原材料造纸;依据材料一的“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可知“蔡侯纸”制作的优点是: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佗创制了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五禽戏;东汉末期名医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原则。
21.(1)司马迁;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2)“医圣”;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3)造纸术;蔡伦。
(4)示例一:第二章艺术的辉煌灿烂;示例二:第二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详解】(1)根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信息可知此人是司马迁;司马迁编撰了《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他被称为“医圣”;根据“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可知在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方面应该做到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根据材料中的示例可以看出,首先应该确定一个论题,再围绕该论点拟定相应的 小标题。如第二章可以拟定为艺术的辉煌灿烂或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22.(1)孔子;意义: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2)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蔡伦;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可得出是孔子;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结合所学要得出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得出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3)
从材料中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可得出是百家争鸣;根据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根据所学,可得出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23.(1)都江堰,李冰
(2)时期:西汉时期;影响: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华佗、张仲景
【分析】(1)
依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纸的产量和数量,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
依据所学可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另一位著名医学家是华佗,擅长麻沸散、五禽戏、针灸和外科手术等。
24.(1)甲骨文。王羲之。
(2)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3)“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图(b)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根据材料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即“仁”,体现了“爱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今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中“东汉”“医学体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是华佗的五禽戏,在东汉时另一医学成就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中医治疗原则,并收录了大量药方,又被成为“众方之祖”。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待传统文化要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图片信息,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需要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归纳理解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解答本题。
25.(1)《史记》;纪传体;司马迁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圣
(3)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等
【详解】(1)据材料“这部著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并结合所学,材料一出自《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据材料“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并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它的作者是张仲景。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等。
26.(1)核心思想:“仁”;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张仲景;“治未病”理论;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3)发明:造纸术;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教育智慧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此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抗疫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3)依据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可知,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结合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感想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