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总书记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 D.开通大运河
2.(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3.(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下列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A.新疆 B.西藏 C.东北 D.台湾
4.(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5.(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促进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蒙恬 C.司马迁 D.玄奘
6.(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7.(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管理机构,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该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型将军
8.(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是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2022·湖北荆州·七年级期末)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百家争鸣 C.秦灭六国 D.张骞通西域
10.(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11.(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张骞的“凿空”之旅是汉帝国为了回应北方草原民族(匈奴)的挑战而有意识地进行的对外交往,但汉武帝始料未及的是,佛教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艺术形式从而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艺术生活。这段话表明张骞通西域( )
A.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 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D.开创了西汉盛世局面
1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解析材料】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二: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往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四:考古新发现: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宣布:汉文帝刘恒的墓一霸陵一发现了。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哪个地区。写出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标志了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4)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墓。请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汉文帝治国理政有哪些措施?指出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政策后出现的统治局面。
13.(2022·湖北·宣恩县高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期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康熙五十六年,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根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的原因。明朝时期的伟大航海壮举指的是哪一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根据上述内容,指出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14.(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这一时期,当时政府在西域设置的一个重要机构的名称是什么?该机构设置的意义是?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15.(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讲话。
材料二: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把中国叫做“丝国”,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三:船只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中国历史》七上
(1)哪一位历史人物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他是受哪位皇帝派遣出使西域的?
(2)请说出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哪个大洲”?
(3)材料三所描述的航线被称为什么?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
16.(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2 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道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17.(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各民族出现交融,对外交往也有了初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1)长城修建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朝和西域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18.(2022·湖北鄂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条沟通欧亚大陆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式,……同时,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人员往来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的交流和传播相随而至。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农耕、游牧等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
——摘编自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摘编自新华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代表了现代中国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我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C符合题意;都江堰、长城和开通大运河不符合材料中“丝路”的信息,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丝绸之路。
2.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A
【详解】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的是西域地区,即今天的新疆地区,A项正确;西藏在元朝才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B项;西域都护管辖的不是东北地区,排除C项;元代设置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转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
5.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蒙恬在秦朝时北击匈奴,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故选B项;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和统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未涉及到材料中地区归属西汉中央,故排除D项。
7.A
【详解】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过,都护府设在乌垒城。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BC项;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战国、秦朝都是在西汉之前,排除AB项;东汉是西汉之后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所以有人说“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故D项正确;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排除B项;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故选C。
11.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佛教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艺术形式从而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艺术生活”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匈奴威胁、西域归属中央问题,排除A、B项;题干信息主旨是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人精神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影响,与开创了西汉盛世局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1)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集权,威胁到西汉王朝);实行“推恩令”。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文景之治”。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得出,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集权,威胁到西汉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
根据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往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可得出,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治国理政措施有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政策后出现的统治局面是“文景之治”。
13.(1)长安;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高额利润的引导等;郑和下西洋;
(3)“闭关锁国”;
(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双向交往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的原因有: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高额利润的引导等。明朝时期,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壮举。
(3)根据材料三“禁止对南洋贸易”可知,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
(4)根据上述内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双向交往等。
14.(1)张骞出使西域
(2)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3)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西亚、中亚→欧洲。作用: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或者:对中国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的图示信息“西汉”“匈奴”“大月氏”等信息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2)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在西域设置的一个重要机构的名称是西域都护,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3)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西亚、中亚→欧洲。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或者:对中国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5.(1)张骞;汉武帝。
(2)长安;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
(4)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最远到达欧洲的大秦即古罗马。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所描述的航线也是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4)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说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16.(1)时期:文景时期。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答2点即可)
(2)地区: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机构名称:西域都护。说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朝代:西汉(或汉代)。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分析】(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是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根据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道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是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成就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17.(1)秦朝 目的: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看法:一方面抵御了外族侵略,维护了国家安定;另一方面,劳民伤财,造成百姓的不满和抱怨。
(2)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贡献: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分析】(1)
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游牧民族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根据材料“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知,修筑长城的目的是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知,作者认为修筑长城抵御了外族侵略,维护了国家安定;根据材料“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可知,作者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造成百姓的不满和抱怨。
(2)
根据材料“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归纳可知,汉朝和西域的交流是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8.(1)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
(2)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材料二的“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农耕、游牧等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丝绸之路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
(2)根据材料三的“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有: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代表了现代中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还是建立未来新型世界格局的东方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