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景帝时期
2.(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汉代讲学图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
C.太学讲授法家思想 D.汉武帝首创殿试
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5.(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6.(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缓慢进行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7.(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8.(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9.(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摘编自“王小五一松鼠财智”的微博
材料三 汉宣帝的时候,就曾经非常高兴地说,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这已经不是孔子提倡的那种思想了。但朝廷不管那个,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
——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
(1)结合材料
——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哪行政制度?这行政制度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三个相关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王道”的?他的这一做法目的何在?
(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这些做法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10.(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材料解析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三 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该材料描述了什么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针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朝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3)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的一系列巩固措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1.(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 主父偃传》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图示中①②③三处的正确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什么官职?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12.(2022·湖北恩施·七年级期末)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
材料一: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治世”多指某一时代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的社会景象。
——《中国古代的“治世”与“盛世”》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等的专营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初期出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此“计”的名称是什么?此“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等的专营”,新货币的名称是什么?为实现汉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运送丝绸的商路是谁开辟的?请你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13.(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辖范围】
(1)比较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时期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政治建制】
(2)图3的政治建制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分析图4并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图3中掌管监察的官员是谁?图4问题解决后,汉武帝设立哪一官职到州部负责监察?
【经济措施】
材料二:如图
(4)观察图5和图6,思考秦始皇、汉武帝时货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思想文化】
材料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儒生和方士。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材料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5)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比较两位帝王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1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大事年表(部分)。解读此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41年 即皇帝位
公元前136年 ①置五经博士(官名)传授儒家经学
公元前129年 ②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 ③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8年 ④下令铸造五铢钱
(1)以上年表反映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请你把以上大事年表中的事件按照下表中的要求进行归类(填序号):
类别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事件
15.(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南省邓州市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
——摘编自《邓州志》
材料二下列图表是“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比对”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秦汉时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依据材料一的史料,阐述你的判断依据。
(2)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初年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政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
16.(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治乱兴衰与以史为鉴]
小楚同学参加了“秦亡与汉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材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历史上,秦始皇被人们认为是亡国暴君,而汉武帝则被认为是雄才大略的有为之 君。然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司马光的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材料 ◆汉武帝的“亡秦之失”表现在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等许多方面。汉武帝的这些过失给汉朝统治带来了严重危机,几乎把汉朝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汉武帝不是秦始皇,他没有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到了晚年,他深刻反省了自己以往的过失,发布轮台罪已诏,调整统治政策,安排好接班人选和辅佐班子,重新回到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道路上来,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所以能够避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于汉初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增强了汉朝的国力;以儒家为主的统治思想为调整政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更能够重用各种人才了,听取不同意见;汉武帝借鉴了秦朝速亡的教训,能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
◆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则采用了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如节用裕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等。
◆儒家思想的“藏富于民”、德主刑辅等思想在汉武帝晚年为其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这种“以史为鉴”的态度是汉武帝在晚年能够及时转变政策并最终免于“亡秦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白岩《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探讨》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治乱兴衰与以史为鉴的关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学看到民生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统一等等。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符合题意;汉高祖时期经济衰退,没有达到鼎盛时期,A不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但是没有达到鼎盛局面,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可知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符合题意;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A排除;汉武帝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C排除;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出现在隋朝,D排除。故选B。
3.B
【详解】根据“汉代讲学图”、“长安太学复原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学,所以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B项正确;太学不是私学,讲授的也不是法家思想,排除AC项;殿试是武则天首创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提干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封地再分封。由所学知识可知,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再借机削爵、夺地直至除国,使诸侯国从此一蹶不振,B项正确;汉景帝、汉高祖和汉文帝采取的措施都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C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封国问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命张骞通西域是为了打击匈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汉朝继之而起后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是明清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社会变革缓慢进行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指夏商周时期,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A项符合题意,故选A。
8.A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A项符合题意;B项表达不全面,不合题意;推恩令颁布后,诸侯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C项不合题意;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要注意比较选项,选择比较全面的。
9.(1)郡县制;打破了地方管理中央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秦朝: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1)结合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这一行政制度的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地方管理中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这些都是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推行“王道”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他的这一做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这些做法对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
【点睛】本题从秦汉两朝采取措施建立和巩固统一国家的角度,必须掌握秦汉两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的郡县制,经济上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等措施。注意材料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10.(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未答出小篆和圆形方孔半两钱不得分)
(3)实施“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
(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分析】(1)
事件: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统一标准:根据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问题,秦朝将小篆作为统一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根据材料二“……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币制的混乱状况,秦朝制定的统一标准是: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3)
消除王国问题的措施:根据材料三“……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解决了因汉初分封而产生的王国问题。解决币制混乱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4)
措施:根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1.(1)皇帝、中央政府、太尉。
(2)措施:颁布推恩令。官职:刺史。
(3)影响: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即中央政府。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2)
根据材料二可知,“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过大,“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说明汉武帝采取的是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说明通过实行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地方豪强及其子弟。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巩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拓展了疆土。所以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12.(1)文景之治
(2)“推恩令”:
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五铢钱(错字不给分)其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错字不给分)
(4)开辟者:张骞:(错字不给分)
作用: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意思相近即可)
(5)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2)
根据材料“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货币是指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的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北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
根据材料反映的文景之治、推恩令和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13.(1)西域(或新疆)。
(2)郡县制;推恩令的实施。
(3)御史大夫;刺史。
(4)半两钱;五铢钱。
(5)秦:焚书坑儒(或暴力手段);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重视儒学)。
【详解】(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即今天的新疆地区。
(2)根据“郡(守)”、“县(令)”等可知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根据图4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央控制的人口和辖郡数目都要少于地方,这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3中掌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大夫;地方王国问题解决后,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到州部负责监察。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时期的货币是半两钱;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是五铢钱。
(5)根据“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可知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根据“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可知汉武帝重视儒学。
14.(1)汉武帝(或刘彻));大一统
(2)
类别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事件 ③ ① ④ ②
(没填序号直接填内容的也可)
【分析】(1)
皇帝:根据材料“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及所学可得出,以上年表反映的是汉武帝(或刘彻)。
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思想上,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置五经博士(官名)传授儒家经学,故①是思想方面的措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军事上,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等北击匈奴,故②是军事方面的措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政治上,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③是政治方面的措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④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15.(1)分封制到郡县制;夏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则称之为南阳郡。
(2)封国人口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实行推恩令;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
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材料一说明邓州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问题二: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夏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则称之为南阳郡。由此可以判断西周至秦汉时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分封制到郡县制。
(2)
问题一:依据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封国人口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16.答案示例:
观点:关注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论述:秦朝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赋税和徭役繁重,统治残暴,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减轻刑罚,勤俭治国,加强了国家实力, 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兴办太学,推行仁政,进一步巩固了汉 朝大一统的局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结论:综上所述,民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只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有的同学看到了治乱兴衰与以史为鉴的关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学看到民生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统一等等。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可以从这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一种自己比较熟悉的,让后自拟一个题目,进行阐述。根据观点“秦始皇被人们认为是亡国暴君,而汉武帝则被认为是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根据材料“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则采用了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如节用裕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等”,再结合汉初年减轻刑罚,勤俭治国,加强了国家实力的文景之治,可以从民生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来提出一个观点:关注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论述时从秦朝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赋税和徭役繁重,统治残暴,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兴办太学,推行仁政,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等方面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