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8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8 07: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中国古人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夏的称谓也就此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自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与自豪。“礼”与“服”是人们的外在表现,“仪”与“章” 是人们的内在本质,表现了华夏民族的自身素养。五礼(吉喜宾军凶)、四仪(孝悌慈忠)、服饰华美、语言文章优美四项基本特征。这是对华夏民族、华夏文明最完整、最美好的定义。
东周时期服饰制度有何变化,反映了社会的什么状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唯物史观】 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社会变革的力量
【时空观念】 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春秋
战国
秦灭东周
BC770
BC221
东周时期
平王东迁
周敬王卒
BC476
呆若木鸡、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遂自荐、完壁归赵、朝秦暮楚、草木皆兵、百战不殆、一鼓作气、一字千金、一言九鼎、以邻为壑、孟母择邻、鹬蚌相争、买椟还珠、拔苗助长、枕戈待旦、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合纵连横、百家争鸣、纵横捭阖、上下其手、狐假虎威、杞人忧天、一暴十寒、韦编三绝、班门弄斧、一鼓作气、东施效颦、自相矛盾、南辕北辙、邯郸学步、风马牛不相及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局之变、夷夏之变)
第一课时
(一)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一个个都在发展壮大自己,吞并弱国小邦,企图最终夺取天下。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来“求赙”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不得不向鲁国“求籴”
公元前618年 周王室公开向鲁国“求金”
(1)争霸背景
礼乐崩坏,
王室衰微
王畿变小,核心力量缩水。
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越争霸
认可礼乐秩序
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尊王攘夷
(2)争霸概况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事实上争霸作战的胜负,对上述大国的国力并没有太大影响。无用论晋、楚都无法给对方以致命打击,它们之间并非进行占领决战,而主要是为争夺中间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而战。战胜者就可以逼迫诸侯和周王室承认自己为霸主,勒令小国向自己纳贡。小国国君要不时亲赴霸主国朝见,小国间发生纠纷也要提交霸主国评判。”
为争夺中间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而战。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2、战国七雄
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目的:兼并弱小国家。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
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公元前1046年
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3、对列国纷争的认识
变化:(1)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2)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3)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
变化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下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原发展。
趋势: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仔细观察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两幅地图,找出二者有何不同?
(二)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图在少数民族数量上有什么区别?
新图例:长城
民族冲突的产物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含义:
进入战国后,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影响:
夷夏之辨
华夏认同
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2017·上海高考·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3.(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4.(2020·海南三沙期末)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
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
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私有制逐渐建立
5.(2020·山东滨州高一检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6.(2021·山西平遥高一检测)到战国末期,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7.春秋战国时,原先深藏于宮廷密室的图书典籍散落民间,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已是大势所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私学兴起推动教育平等 B.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
C.文化下移导致官学崩溃 D.“百家争鸣”成为时代潮流
8.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挑战
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失去分封大权
9.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农产品的增加提供原料、商品
提供原料
提供劳动力
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之变、政治家应对)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春秋·穿鼻环牛牺尊(上海博物馆藏)
铁锄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土地制度:
荒地开垦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
奴隶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
经营方式
土地性质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
产力发展的影响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土地制度的变革
井田制——私有制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组织
宗法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
贵族和奴隶——地主和农民
(3)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
(2019年全国卷II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国家组织
集权因素
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
产生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私)有制的确立
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2、手工业
(1)冶铁技术:
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技术出现;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2)分工细密: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农产品、劳动力的剩余
(1)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3)私营工商业主的活跃:
春秋商圣·范蠡
春秋战国·货币
(2)贸易与市场活跃的标志:
金属货币的使用与流通
(4)工商业集中产生中心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政治变化: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关系: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铁犁牛耕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奴隶主贵族没落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夺权”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土地阶级崛起
小结
(2)阶级变动: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经济根源:
(3)直接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原有的奴隶主旧贵族特权,建立起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变法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必须改革旧制,进行变法。
(二)变法运动
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4)思想:
2、变法运动的概况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
富国强兵
(3)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秦本为西方小国,比较落后,秦
穆公曾虽为霸主,但仍被六国视
为野蛮落后,很少让它参与盟会。
平王东迁那年,秦襄公因救驾、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地盘自己去夺。秦襄公用了6年赶走犬戎人,秦建国时就不存在整齐的井田。前688年,秦武公开始设县,
3、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陲,偏僻落后;(必然性)
秦孝公的求贤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②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③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不部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战国策·秦策一》
秦本为西方小国,比较落后,秦
穆公曾虽为霸主,但仍被六国视
为野蛮落后,很少让它参与盟会。
平王东迁那年,秦襄公因救驾、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地盘自己去夺。秦襄公用了6年赶走犬戎人,秦建国时就不存在整齐的井田。前688年,秦武公开始设县,
措施 作用(局限)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政治 普遍推行郡县制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轻罪重罚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商鞅变法的内容
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军事方面
废除“世卿世禄制”的贵族世袭特权。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从商鞅变法到秦统一前一年, 109年间,秦同东方六国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
秦国虎狼之师
(3)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启示
①特点:
从内容看: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内容
从程度看:变法措施最全面,变革最彻底
从作用上看:商鞅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统一),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
②启示:
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要进行不断的社会变革;同时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
改革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定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4)影响:
①积极: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较为彻底的,具有封建性质的,自上而下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社会形态转变),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开始.
经济: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为秦国农业生产。
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掌握了对外兼并战争主动权
②消极: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
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革不完全彻底: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创新意识窒息
重要史论:
变法无疑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充满了好战、扩张、嗜血的气氛。秦地本来就缺乏礼乐文化,经商鞅的整治,民风更加彪悍也更加疯狂。变法虽然发展了生产,但人民未必能够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商鞅主张“弱民”,而不是富民。商鞅笃信以刑治国,实行轻罪重刑,目的就是要把百姓管制的服服帖帖。
变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也改变了人性,使人失去理智而走向残暴。商鞅罚不讳豪门,赏不私亲近,得罪了权贵。秦孝公死后商鞅便被五马分尸。商鞅之死与苏格拉底之死发生在同一时代,前者死于专制,连辩护的机会都没有;后者死于民主,多数人的愚昧压制了少数人的理性。东西方文明在公元前就显示出不同的特质。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是秦朝短命的根源。它的成功和教训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经验,因此后世王朝都以“外儒内法”治国。儒家思想与法家理论都有利于统治。
1.(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3.(2017.11·浙江高考·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4.(2021·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检测)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其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后来其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此外,商鞅还废除了长子继承权。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  )
A.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的产生 B.削弱了秦国旧贵族的经济基础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
5.(2020·山东济宁高一检测)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6.(2021·山西平遥高一检测)到战国末期,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1.编户齐民社会出现
2.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农耕水利技术发展 3.多种货币流通,
手工业发达,大城市兴起
7.历史学家许倬云曾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族主义关系破裂,家族纽带瓦解引起的社会流动”。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宗法观念已经消亡 B.血缘政治逐渐瓦解
C.地方势力日益增强 D.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 秦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9.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10.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度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1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对应关系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12.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
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一)孔子
1、生平经历
三、孔子和老子(思想家应对之策)
第二课时
(1)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人文精神
(2)政治(核心)思想:仁和礼,即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思想主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① “仁”的思想:
含义:仁者爱人,指人与人的关系:A强调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待人宽容,谦让和睦相处。 B有差别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C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民本思想; D 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孝悌是仁的基础。
基本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尊重他人,求同存异。B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C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途径:讲究“孝悌”;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德治”包含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教育为先、利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用贤、身正令行的主张以及反对暴政、苛政的思想。
周孔之道: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②“礼”的思想:
含义: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途径:正名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含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实质: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目的:维护统治、教化民众。
评价: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礼”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④“仁”和“礼”的关系:“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
“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3)治国思想: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
(4)中庸之道:核心是自我教育,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
3、教育与文化成就
(2)文化成就: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
(1)教育成就
教育教学思想: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身、御、书、数等六艺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诲人不倦的精神;万世师表。
杏坛讲学是一个典故,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地点在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院内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gui贵)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栽。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
4、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1)孔子的“仁” 影响国人的为人处世,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
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启发式教学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倡导“礼”“四勿”(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名分”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规定了人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主张“入世”的同时,又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提出自责、自省、知足、不争、虚心、修身等一系列克己的方法,引导人们“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形成中国内敛的性格特点,不具开拓精神。
(2)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
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
社会使命感。
④反对苛政→缓和矛盾。
⑤和谐意识→和谐人际关系,保护环境
(二)道家学派: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 主要思想
(1)思想核心:“道”;
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今河南鹿邑),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著有《道德经》, 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思想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1)思想核心:“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2)辩证法思想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顺其自然,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a思想基础:天道自然无为。
b内容:休养生息的积极无为、小国寡民倒退思想、愚民的消极政策。实质:阻止新兴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奴隶制。
c 影响:王朝确立之初多采用,与民休息,维护封建统治,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影响:(1)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他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对于人们探索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有深远的影响(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
(3)他的辨证思想成为典型的中国智慧,对后世的哲学、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4)在人生观上,“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培养了人们深沉持重的品格、助人为乐品行、淡于名利的胸怀、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
(5)“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6) “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希望社会倒退的要求;让百姓无知才好管理的主张,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拓展:轴心时代
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因为它不仅包容了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还派生出法家、融汇了阴阳家的理论。孔子的“仁”源于传统的家庭观念,“孝为仁之本”最能说明他的思想特征。他认为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人的本性。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孝”,兄妹之间的感情是“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为仁之本”是仁的思想本质。“孝”强调下对上的义务和服从。基督教的仁爱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国王与民众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平等关系。佛教的爱是佛爱护众生,要求信者以慈悲为怀。雷锋的爱则有阶级立场,不是对所有人。孔子将家庭的血缘感情向外推展,产生普遍意义上的“仁者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年轻人在家应该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长者,做事要谨慎讲信用,有博爱之心,多接触有仁德的人。“泛爱众”指对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有仁德的人自己能够处世立身,也会帮助别人立身;自己通达事理,也帮助别人通晓事理。尽心对待他人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推己及人即不要坑人害人。孔子还提出仁德的五种表现:“恭、宽、信、敏、惠”;恭即自重,宽即宽厚,信即信用,敏即聪敏、勤奋,惠即关心他人。他解释说,有仁德的人懂得自尊、自重,宽厚待人,以诚取信,勤敏做事,关心他人,这样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孔子学说注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这是儒学的传统。孟子把“孝为仁之本”提升到政治高度:“以孝治天下”。于是,在家尽孝、在外尽忠的忠孝观念逐渐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仁”的思想境界有理想化的成分,也有缺乏理性的要求。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屈辱求生固然可悲,贪生怕死固然可叹,但要求杀身成仁就过分了。战争中,在失去抵抗的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投降应该是被允许的。对待投降后的士兵要给予人道主义待遇,这是近代国际公约的规定。杀身成仁则藐视生命,这种思想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孔子还过于重视尽孝的形式,影响极坏。他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指服丧期,三年期间不仅要遵守亡父的要求,还不能工作,不能娱乐,穿戴不能时髦,吃喝不能讲究。他的学生宰我问: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吧?三年不演奏,音乐技巧都废了,粮食生产周期一年,生活用具一年一换,守孝一年就可以啦。孔子却说,你要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这人真是不仁德。孔子将守丧礼仪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这是中国社会丧事隆重习俗的根源。
1、 “百家”: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思想流派。 分为:儒、道、法、墨、纵横、 阴阳、杂、名、农、兵、小说等十余家 。
2、“争鸣”:争论和辩难。 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问题,著书立说,广收徒,互相批驳、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思想自由繁荣的局面。
3、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四、百家争鸣(思想家应对之策)
第二课时
(一)概念 :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根因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
2.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诸侯争霸,重视人才;
3.“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私学兴起,教育文化下移,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政治主张,持“性善论”者一般主张“德治”; 持“性恶论”者一般主张“法治”。儒家——以仁爱救世;墨家——以兼爱救世;道家——以不爱救世;法家——以法术救世(即“刑法、权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制度。)
(三)百家争鸣的焦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世界观:“齐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
物都看作是相对的。(“道”无所不在,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人生观:“逍遥”“无所恃”、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1、道家:
战国时期——庄子:
(四)“百家争鸣”的表现: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儒家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
(1)孟子: “孔孟”、“亚圣”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①人性论:主张“性本善”
人有四善端,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人无“四心”,非人也。 人的修养是将之发扬光大。
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仁慈之心、悲天悯人之心、同情心。面对别人的苦难能够心生悲悯,忍不住伸出援手、雪中送炭,而不是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羞恶之心:就是知道羞耻,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当行为的一种认识和反省,有羞耻心的人可以说有良知,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知道自己做了错事,知道羞耻,勇敢地改正,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恭敬之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对人,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发自内心地尊重,恭敬待人,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对事,“敬业”——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心有敬畏,做到谦虚低调,内心专注安静。
是非之心:要明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有主见、不盲从,有原则、守底线,要有慧眼、慧心、慧根。世界纷纷扰扰,用心看个清楚明白;诱惑无处不在,做事努力光明磊落。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③政治思想:“仁政”思想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对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制民恒产”: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土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兵役、徭役要少。“省刑罚,薄税敛”,减轻刑罚、赋税。加强道德教育,使民懂得“孝悌忠信”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无视人民利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突破了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尊卑有序,打破了君臣常规;他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人民就没有君主;为后世治国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引领。
④义利观:重义轻利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的“仁”是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者爱人”。实际倡导的是道德个人主义,就是要爱人,爱所有的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把孔子强调的“仁”所处的个人层面,上升为了群体层面、国家层面,把“仁”作为了一种治国理念、治国之道。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义利观概况起来一是义利并重、以义为先。二是义利矛盾,以义为重。在三是义利冲突,舍利取义。当“利”和“义”相冲突时,要保持自我尊严,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义”。孟子的义利观激励了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舍其小家为大家,霍去病说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⑥环保思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
⑦教育思想: 以“明人伦”为核心。教育对象由百姓发展到君主,注重对君主的教育。教育方式由一般讲解到思辩教育。教育目的由教授知识到 “明人伦”,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学生懂得并遵守道德规范,大大增强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⑤刚直磊落的独立人格:一是睥睨王者、踔厉风发。面对君王总是意气昂扬、刚直不阿、磊落恢弘。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不必屈于权势,君臣地位差别,人格平等。
二是尚志自立、不媚权贵。强调人要有志气,不迁就、不迎合、不献媚。强调逆境中不失志,经得住艰难的磨砺。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认为只有经受得住艰难困苦,才能担当大任。
三是独立人格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强调在诱惑面前守住节操,不因贫贱改变志向,不向武力低头屈服。认为大丈夫要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刚强不屈的人格形象。
(2)荀子
①人性论:“性本恶”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必须要有教师和法度的教化以及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会实现相互辞让,言行合乎文明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
主张礼仪和制度规范人的行为
性恶论的价值:(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1)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存有论根据。(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道德之恶,没有真实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恶性”之间具有人的意识的造作性。如此将使社会性的“恶行”具有自然存有论根基,以至于“恶”成为了价值的合理性行为。(3)性恶论使人性的超越幅度丧失殆尽,人完全成为社会宗法等级的奴隶。
荀子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②“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告诫统治者要仁民爱民。
③“礼法并用”“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4、“仁义”“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处仁以义”,通过义来成就仁。荀子以差等为正义,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突出等级、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
孔子讲仁,是说人心,人心要充满爱,爱自己,也爱别人.
孟子仁政,是说政治,政治要体现仁爱,把爱护人的精神融入到执政中去.
荀子仁义,是说行为,行为要符合仁义,在义这种行为中,要贯彻仁的精神.从个人修养,到政治生活,到社会道德.从点到面,不断发展,持续推广.
民贵君轻主张由内向外(君主的思想行为很重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君舟民水则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其弱化了民本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儒学实现了与封建专制政治的并轨改造 , 为后世封建政治提供完备可行的方案。
荀子认为追求利欲是人的天然本性,礼是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的限制,为确保公共秩序,礼的遵循要诉诸于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礼的持守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含义:(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相互为用。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法治 为“暴察之威”,礼治为“道德之威”,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 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
④“仁义”“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处仁以义”,通过义来成就仁。荀子以差等为正义,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突出等级、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讲仁,是说人心,人心要充满爱,爱自己,也爱别人.
孟子仁政,是说政治,政治要体现仁爱,把爱护人的精神融入到执政中去.
荀子仁义,是说行为,行为要符合仁义,在义这种行为中,要贯彻仁的精神.从个人修养,到政治生活,到社会道德.从点到面,不断发展,持续推广.
(1)天道自然:天是自然天,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不是人格神。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 :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3)“制天命而用之” :与其迷信天的权威,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他反对天命学说,他觉得人定可以胜天,上天的预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思想 主张 同

义利观
主要贡献
代表阶级
“仁”,爱人
“仁政”
“仁义”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王道”礼法并用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其他
①创立儒家学派
②首创私人讲学
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合社会需要,成为蔚然大宗。
没落奴隶主
新兴地主
代表人物
项目
早期儒学的主要特征:
① 儒学的根本是“仁”的思想; ② 民本思想 ③ 重视道德和教化
④ 在政治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比较
①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②内圣外王,赓续相承: 内圣即回答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儒学八目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外王即回答如何做事?如何事功社会?是儒学八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德位契合、圣王一体,确定了内圣外王的基本内容、价值目标与道德体系。 主张人的价值体系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君子、仁人、圣人。做不了圣人,就做仁人,做不了仁人,就做一个君子。 君子重在修身。 仁人重在齐家治国。 圣人重在平天下。
孟子主张圣王分离,德位脱钩,人人皆可为圣,强调内圣的独立价值与意义。
荀子主张外王重于内圣、知礼统一,强调于内为圣、于外为王、上启君心、下救苍生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3)先秦儒学的评述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者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家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的重要学派。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
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人予以大力发展。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等。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3、法家:
韩非子思想主张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③“法”、“术”、“势”糅合的为君之道
④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进步的历史观。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
墨家——小生产者的愿望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对矩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4、墨家
战国时期——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5、兵家
(1)《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
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现存共有六
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提出完整的军事理论
体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已翻译成29种文字。美国人称《孙子兵法》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成为美国军校学员必修课。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2)吴起与《吴子》(战国):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孙膑兵法》(战国):强调战争规律、注意创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6、阴阳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
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
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
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
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邹衍。
(1)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白马非马) 。
(2)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创始人:鬼谷子。代表人物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后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3)杂家:杂家是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吕不韦不贯综”而得名。代表人物:吕不韦,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不韦聚集门客编著)《淮南子》。
(4)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许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5)小说家:无代表人物,全系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者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7、其他家
(五)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与合流
1、共鸣:
(1) 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
(2)主张思想统一: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 为社会秩序稳定是前提。
(3)托古心态强: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
(4)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2、合流: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
(1)理论上的合流。如荀子的礼法并施思想。
(2)实践上的合流。当时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秦朝法家治国治民、也有儒家治民,汉代的外儒内法。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5、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
1.(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2021.1·浙江高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4.(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5.(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6.(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7.(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前11-前3世纪的中国史,选择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10 .(2020·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检测)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1.(2021·山东潍坊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推崇“刑名”;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12.(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13.(2021·临沧高一检测)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14.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下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5.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A.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B.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C.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第3课 必记结论术语
1.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4.秦朝的速亡与秦的残暴统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5.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新课预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