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近几年来,小学课本中出现了不少篇幅的文言文,它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几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层面,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对于教师来说,教法上也是陌生的,而且面临的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因此教好小学文言文,确非一件易事,在新课标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把握小学文言文教学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 24课,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明友在庭院里玩,一个小明友不小心跌进盛满水的瓮里,别的小明友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水缸救出小明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 24课《司马光》一课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本文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文言文一直被学生戏称作“第二外语”,因为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句式和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环境,学生接触文言文也就只有课内的几篇文章和课外屈指可数的几篇阅读。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对文言文的学情作-一个简要分析: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不够。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从学生的课堂情况来看,个别学生对文言文中的词语显得比较陌生,容易和现代语言混淆。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学生缺少联系上下文推断文言词语的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些“让人挠头”的词语,这就需要学生会联系上下文来推断,特别涉及到-词多义的选择。如学生在翻译“儿”时,有的同学就容易和现代语言“儿子”相混淆,殊不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同样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另外学生们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感觉从篇幅上和白话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光》一课,寥寥数语,仅有两句话,却讲述了一个生动、完整故事,而我们现代文篇幅较长,文言文的这种语言形式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针对文言文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我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让同学们通过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慢慢地读、细细的品,让每一个同学感受文言文的特殊味道,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图:司马光砸缸)
1、揭题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好朋友,这个朋友相信大家都认识。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生:司马光砸缸
师:对,这个故事最早是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做司马光救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打开课文 102页,齐读课题——《司马光》。
2、学习复姓认识司马光
大家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大家还知道哪些复姓(以一个字的为单姓,两个字的为复姓)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和传统文化中的《百家姓》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学生自己朗读
师:复姓的名字很多,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个司马光,在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和以前的语言不一样,大家请看,这篇文章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要表述同一件事情,用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白话文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文言文表述,就是“饭否?”挺有意思吧?文言文呢,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课文比较短,就两句话,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能做到“音准”,“文顺”,但老师觉得你们的停顿还掌握得不太好。现在,请听老师的范读,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看看是不是和教师的标注的一样)老师慢慢范读,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
师:现在的感觉和刚开始自己读不一样了吧?古文啊,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师领学第一句
师:大家的课文都读得很不错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章就两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戏什么意思?庭?从哪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图片讲解“瓮”讲解第一句话的意思。(尝试让一个学生说说,教师再解释意思。)最后再读一遍,指导朗读
2、小组合作自学第二句。(出示课件第二句)小组同学一起,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向老师提出。(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小组讲得好。)小组合作学习。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全班同学交流不懂的字词。
各组推荐代表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予以点拨。孩子危机时刻,其他孩子干嘛?司马光干嘛?“对比”体现司马光什么品质?
总结: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师:我们学习的司马光这么聪明,机智,大家再结合注释自己完整的说一下这个故事。(出示课件)
3.感受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跌入瓮中的孩子被水淹没,很快就面临什么?出示课件,那么在这危机时刻,司马光的做法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你体会到了司马光的什么品质?在伙伴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司马光能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救小伙伴。你们愿不愿意和这样的朋友相处?司马光的这种美好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有人溺水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感受现代文和文言文区别
1.孩子们,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表示人物的词语,请你找一找,圈出来。谁能说一说“群儿”“一儿”“儿”“众”“光”分别指谁?同样的字在一篇文言文中会表达不同的意思,单个字也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2.再出示文言文和白话文,感受不同。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这篇课文很短,只有几句话,其他课文较长;同样的字在文章中会有不同的意思等)。再朗读课文一遍。
五、课外拓展
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比如文彦博小时候的故事: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积累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
1、回家把现代文版和古文版的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
《司马光》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ā tíng dēng gāo
zhòng rén fàng qì
二、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
A.没有 B.埋没 C.淹没
2.光持石击瓮破之( )
A.代词,指群儿 B.代词,指瓮 C.代词,指石头
3.众皆弃去。( )
A.离开B.距离C.除掉
三、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句子排排队。
()大家都扔下他离开了。
()有个孩子登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在里面了。()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瓮,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四、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划分古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划分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流畅。
A.群儿/戏于庭 B.一儿/登瓮
C.光持/石/击瓮/破之 D.足跌/没水中
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儿戏于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 ) 众皆弃去( )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 )
(2)众皆弃去( )
(3)光持石击瓮破之( )
3.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参考译文:曹操获得一只大象,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没办法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冲,跟曹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记录水痕到达的地方。取出大象,将同样重量的物体放到船里,让水位赶上原先所刻的地方。而后再称出这些物体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欲知其轻重。( )
(2)使水及原痕。( )
解释课外加点字词的意思,需要理解文意,然后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知识作答。
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家庭 登高 众人 放弃
二、1.C2.B3.A
三、3241
四、C
五、1.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2.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六、1.mòjiē 2.
(1)庭院 (2)全,都 (3)拿 3.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我从司马光身上学到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困难既要机智,又要采取行动。
七、1.(1)想 (2)赶上,等到 2.巨象
3.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4.再称出这些物体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5.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