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培养学生探究及实验设计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方案准备相关实验材料(详见下方各具体实验)。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
2.学生准备
(1)实验小组的划分并预习教材。
(2)复习回忆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兴趣,并提出合理猜想。
提出问题: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你在树下纳凉时,是否想过:为什么好乘凉?身边的树木,整日在阳光下,它自己怎么就不怕热,怎么就不会被晒伤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出肯定,并引入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描述蒸腾作用的概念。
【演示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目的: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器材:带叶的盆栽植物,透明塑料袋、细线、植物油(此处可用课件展示)
实验方案及步骤:由学生讨论得出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及时表扬设计较好的那些
组)并说出主要的操作步骤,然后出示课前老师准备的实验。
实验装置图
(详见课本P75 图17-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两个塑料袋内壁上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保留叶片的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
袋内壁水珠多。去掉叶片的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如何形成,它属于物理上的哪一种物态变化 (水蒸气液化而来)
3。这些水蒸气主要从植物体的什么器官散失出来的 (叶片)
4.无叶植物这一装置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对照)
学生观察并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讨论的结果。教师
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
体外的过程。
三、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解释气孔及其开闭原理
通过刚才的对照实验,发现水蒸气是由植物的叶片跑出来的,那么植物叶片
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叶片表面的这些孔能够让水蒸气这样的气体出
来,我们不妨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它气孔!那么气孔真的存在吗?
【演示实验】:证明叶片表面气孔的存在
取一片开始发蔫的菠菜叶,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用嘴含着叶
柄的断面用力吹气。(学生发现叶片表面的确有孔冒气泡)
提出问题:
(1)气孔是什么样子的?
(2)它很小,我们凭肉眼不易观察清楚,怎么办?
(3)能够直接将叶片放在显微镜下面看吗?
(4)为了看到更多的气孔,我们应该选择菠菜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观察呢?
【分组实验】为何选择叶片的下表皮观察气孔
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越高,
蒸发越明显,但温度过高,叶片会烫坏。)观察现象并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
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说明叶片上表皮和
下表皮哪个气孔分布多?
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气泡是从气 孔中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而且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般多于上表皮。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叶片的下表皮观察气孔。
【分组实验】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
实验目的:观察气孔结构
实验器材: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新鲜的蚕豆叶和萎蔫的蚕豆叶,蚕豆叶
下表皮永久装片
实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
(1)气孔是怎样构成的?
(2)新鲜的蚕豆叶和萎蔫的蚕豆叶气孔开闭有何不同?
(3)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分组实验】通过质壁分离验证气孔开闭的确与含水量有关
实验器材: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进一步提出疑问:“为什么保卫细胞的形状的变化与水分的多少有关?会不会是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些特殊的地方?
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物像非常清晰,保卫细胞靠
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
【演示实验】模拟保卫细胞开闭时的弯曲形变
实验器材:一只气球,透明胶布,打气筒
实验步骤:将气球的一侧粘上透明胶布,使之一侧加厚,用打气筒充气,观察
气球的弯曲形变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
腔的内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外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外壁
伸展拉长,牵动内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
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等气体进出叶片。
学生按课本要求画图,在锻炼了学生的绘图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气孔的构
成以及保卫细胞的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大家共同得出: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以
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 讨论交流并体会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提问1:讨论课前问题,为什么植物在烈日下不怕热?如何理解“大树底
下好乘凉”?讨论并通过实验探究。
【分组活动】:小组长给每位学生分发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会有什么感
觉?为什么?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涂抹酒精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蒸
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学生不难归纳出:
结论1: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高温伤害。
提问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
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从低往高处流呢?
【演示实验】:模拟蒸腾拉力
实验器材:针筒,烧杯,水
教师手拿一烧杯水,给一位学生一个针筒,请他往针筒里装水,提醒别的同
学注意观察这位学生的动作——“拉”正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水从下面的烧
杯进入了上面的针筒。同样,植物体内水从下往上运输也需要这样一股“拉力”,
而这股拉力就是由植物的蒸腾作用引起的“蒸腾拉力”。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
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
管上升到叶里,这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通过小活动,使得学生对蒸腾
拉力以及它的作用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并归纳得出:
结论2: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提问3:我们喝饮料时,吸入的仅仅是水吗?水中还溶入其它物质吗?(无机盐、糖分等。)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运输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各个器官。从而得出:
结论3: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教师出示资料:一株玉米从苗到结实的一生中,需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这200kg以上的水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kg;
维护生理过程的水0.25kg;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202.106kg;
生长时期中总用水量204.228kg。
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除了对植物本身具有的生理意义,并为下一课植物如何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留下悬念。
五、教学目标检测及拓展运用(多媒体出示目标检测)
1、学生对照动画,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2、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这是一种浪费。 ( )
(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 )
(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
(4)气孔的开闭只受水分的影响,与光照、温度等无关。 ( )
4、下面为某同学做观察植物叶下表皮气孔的实验过程,请你帮他排列一下正确的顺序:
A用解剖针把它展平;B从折断处轻轻撕拉;C取叶片,把叶片的背面向里折叠;D盖上盖拨片;E用镊子夹取一小片留在折叠处边缘的白色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5、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要剪去一部分枝叶,并浇足水,若遇阴雨天气成活率会更高。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