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数学 3.4.1合并同类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上数学 3.4.1合并同类项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30 09: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并同类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浓厚,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整体水平不均匀,学习比较浮躁,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待加强。在教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对知识的重难点的把握,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法分析
选择引导、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与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探究、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问题1: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吧,想一想,那么多的硬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你有多少钱呢?
设计目的:从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期望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也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
生答:我会把所有的一元,五毛,一毛的硬币分开来,分别数数有多少个,再和硬币的值相乘,然后把结果相加,就得到了我有多少钱。
师:很棒,在生活中,我常常象分硬币这样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在数学上,在多项式的各个项中,我们也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项归为一类。
下面我们就进入数学世界,先看看这一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什么是同类项;2、怎样合并同类项。
探究活动1: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共同点
1)2x和-3x; (2) 5st和7ts;
(3)
先拿出一个让学生观察,里面有什么字母,字母的指数都是怎样的?逐步总结出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其他三组是否也有相同的特征,师生共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定义出来之后让学生根据定义辨一辨,通过辨一辨了解同类项的易错点。并总结里面的重点:同类项有两个相同,一是字母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还有几个注意点(教师强调):①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②所有常数项也看作同类项。
经过初步认识同类项之后,完成一个小游戏:同类项找朋友
规则:①现在老师有9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
②老师随意叫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站到前面来,并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报出自己卡片上的单项式;
③其他8位同学观察自己手中卡片和站起来这位同学卡片上的单项式,若认为它们是同类项的,也请站到前面来;
④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这个同类项找朋友既能增加同学之间情谊,也能更好的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探究活动2:怎样合并同类项
师: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呢,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作学习:
(1) -7x+3x= , (2)m+70%m= ,
(3) ,(4)-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体验同类项的合并,并试着让学生逐步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所得结果作为系数 ,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总结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一找;二移;三合并。
通过例题具体运用这一步骤。
最后是关于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一个顺口溜:同类项、同类项,两个条件不能忘:字母要相同,指数要一样;合并同类项,合并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思考、交流、相互质疑并且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进行适当地点拨,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题目的设计都是从实际的活动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能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有所收获。不足之处:内容太多,一节课的时间把握不准,板书太少,学生掌握情况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