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桂花雨
【教材简析】
《桂花雨》这篇课文,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这篇文章既应和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又暗含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浅显的课文,已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把握主旨,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已为这篇课文的独立阅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如何让孩子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学生联系已有经验,采取角色扮演、对比感悟、多元对话、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思念之情。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上下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自主识字,感受汉字的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养成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2.揭示课题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3.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大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著作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琦君寄小读者》《读书与生活》等。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随文正音识字。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读得是否正确、通顺。【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设计了“三读”课文。一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二是让同桌互读课文,旨在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读的目的清晰,有层次。
2.教师引导交流: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在小组内交流你识记生字和书写的方法吧。
(1)学生组内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预设1:“箩”借助图片和课文插图识记。
预设2:“箩”和“杭”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来识记。
3.教师过渡:的确,借助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能够很快记住这个字,相信写字表中的形声字你也能很快记住。有的同学利用组词的方式记住他们,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
4.重点指导“浸”“缠”的写法
教师指导:“浸”造字本意是将牛赶到河里洗澡,后来指用水泡,浸透。请你读读课文中含有浸字的语句,说说它的意思。
“缠”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部“纟”的起笔和“广”上面的“丶”齐平;右边“广”字旁的“丿”要撇到“纟”的下面。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经验识字、学生提示书写要点等途径学习字词,主要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读课文,说说课文以桂花为线索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梳理文章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预设1:我独爱桂花的香气。在文中照应的段落是1、2自然段。
预设2:我”盼望摇桂花以及享受摇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文中对应的段落是3-6自然段。
预设3:在杭州的母亲和“我”思念家乡的桂花。对应的段落是7-8自然段。
4.朗读课文,说一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在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感受摇花的乐趣;迁居杭州后,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四、品读“赏桂花”,感知爱花
1.本文不仅仅写了“桂花雨”一件事,作者还围绕桂花写了一些自己美好的回忆。那么,这些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回忆一一呈现的呢?边读边勾画并完成下列学习单。
2.读1、2自然段,桂花是什么样的?你感受到什么?勾画出描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1)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指名读句子。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
小结:通过桂花和梅花、木兰花对比。作者先写桂花样子的“笨”、花朵的“小”,之后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可是”,突出桂花朴实外表下香气的“迷人”。这种情感态度的反差更加突出了桂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本环节通过默读、抓关键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桂花雨》,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并会写了本课中的生字,对课文中生词有所了解。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作者曾经说过: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作者魂牵梦萦的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我”和母亲久久不能忘怀?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词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场缤纷的桂花雨。
2.认读新词
桂花 木兰花 台风 糕饼 至少 完整
茶叶 箩筐 婆婆 浸入 尤其 缠着
二、品读“摇桂花”,体会快乐
1.默读“摇花乐”这一部分(第3~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2.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2)你能读出桂花这浓郁的香气吗?
(3)“没有不”在这里指什么?
(4)哪个字能说明它真的香?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
“浸”字写出了家乡的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弥漫在空气中,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身心沉浸在桂花香里的幸福感受。
“没有不”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作者用这样的语气强调家乡的桂花更香。
(5)指名读、齐读句子,感受桂花的浓浓花香。
3.作者喜欢桂花,不仅是因为桂花很香,还因为什么呢?
4.是啊,摇桂花给她带来了快乐。直到她长大了,离开了家乡,还是时常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5.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很喜欢摇桂花呢?用直线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6.出示句子:“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1)这句话中哪些字词特别吸引你?(预设:大事、老是、缠)
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你认为是大事?可见,摇桂花对作者来说非同一般,非常喜欢,非常重视。
②现在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预设:急切)指名读句子。
7.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2)学生角色体验: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你的( ),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
(3)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齐读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想象说话: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作者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开心乐)
课件出示: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 。
(6)为什么说是“桂花雨”?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贴切,生动刻画了儿时摇桂花的情景,把纷纷落下的桂花比作香的雨,突出了桂花多和香的特点,表现出了摇桂花给“我”带来的童年欢乐,表达了“我”对“摇花乐”的喜爱。
(7)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场景。
桂花纷纷扬扬落下,轻轻地落在我的头发上,
我
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
我
轻轻地落在 ,
我
8.朗读指导
①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③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随机指导)
桂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和下雨一样,“雨”里还夹带着桂花的阵阵清香,仿佛那香气就在我们身边,让一起朗读感受作者当时摇桂花的乐趣。
④齐读。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读出情味,体会到摇桂花带来的欢乐和喜悦。)
9.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全年”“整个村子”“浸”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写出了桂花香对人们的影响之大。桂花香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它的香,亦不受空间约束,既香甜了自家,也香甜了故乡的左邻右舍。
1.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浓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作者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同学们,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3.“全年”“整个村子”“浸”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写出了桂花香对人们的影响之大。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它的香,亦不受空间约束,既香甜了自家,也香甜了故乡的左邻右舍。
桂花的清香,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整个村子的人们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新的体验。(齐读第四段)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引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对比阅读,感悟思乡情
1.引导思考:“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课后“阅读链接”,相机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2)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4对比阅读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因为桂树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不同的地方香味不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飘十里,但母亲比的不是花香的浓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桂花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师总结: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飘十里,但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甚至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但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故乡的桂花有亲情,有乡情,它成为母亲最美好的记忆,也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母亲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设计意图:体会思乡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借助拓展的阅读资料和作者的生平资料,感受作者“少小离家,老大难回”的感情。母亲睹桂花思故乡,认为杭州的桂花不如故乡的桂花香的情思显而易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五、体会表达,拓展阅读
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1:我觉得在作者童年记忆里,桂花已经成为最美好的事物了,在作者的眼里桂花就代表着故乡。
预设2: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预设3:以回忆“桂花雨”作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2.拓展延伸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人物或家乡的特产。
模仿写句:听到______________,总会使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阅读
有关桂花的名句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宋·高观国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宋·李清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 王维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作者和母亲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还有“摇桂花”之乐。纷纷飘落的桂花,就像下雨-样,好香!它香了作者的童年,也香了乡亲们的情义,这样的欢声笑语,年复一年,深深地铭刻在作者和母亲的心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发现身边有趣的事情,把这些美好的记忆记录下来。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阅读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3.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爱桂花
香飘十里
难忘桂花雨
常忆故乡情
摇桂花
落花像雨
桂花雨
思桂花
永留心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