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之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的内容。关于如何研究生物学,教科书强调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此之前同学们在“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已经了解了实验法的步骤。因此本次课要求学生运用实验法进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其目的不是学习鼠妇的生活习性、用途等,而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经历中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具体学情,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在实验中体验生物探究实验法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学习有关鼠妇的生活习性。本课时由于是实验课且内容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教师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鼠妇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家伙,有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不一定敢动手。如何设计完成实验?而且实物不是说有就有的。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早作准备早作安排。所以提前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周末回家:1.搞好课前预习 2.搜集有关鼠妇的相关资料 3.每人捕捉5~10只鼠妇,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利用自己搜集的知识捕捉、保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②学生通过实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②学生在探究合作式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学生通过实验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应用实验法探究影
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的过程(当然重点也是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法包含的基本程序采用讲解法和比较归纳等。讲解时语言具有感召力、绘声绘色,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法上,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实验、阅读、讨论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等实现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本次探究实验我主要采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到生物探究实验,对实验的一般步骤不清楚,动手能力较弱,造成一些学生畏难的情绪。为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因此我在实验前就将探究实验的步骤(发现问题、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复习“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并板书在白板上让学生去感受。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正式试验之前我按先搞了个课前展示,就是把课前要求各小组的准备情况做个了解,便于达到预期效果。
1.我们是农村中学,同学们对于“鼠妇”这个学名不了解,但其实,鼠妇俗名很多有称“地虱婆”。为作好课堂实验,展示的“成果”千奇百怪,盒子就有木匣子、纸盒子、胶袋子、玻璃瓶、铁皮盒、土罐子等;打开一看,死的死伤的伤(捕捉时和捕捉后没注意保护,盒子太密封等原因),甚至有的根本不是鼠妇;而且还有空手而来的,清一色是女生(害怕或捕捉的地方不对,甚至是家长认为有毒不许捉等原因)。所幸活着的还有七十几只,于是重新分配到六个小组备用。针对这样的局面,我作了总结,指出他们捕捉之前没做足功课导致这样。(其实我上周五是故意不讲明白,就是想了解同学们课外动手的能力如何)2.资料收集情况非常好,都查了资料,向家长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并作了认真记载初步了解了鼠妇生活的环境。3.评价点评
(一)、适当点评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实验准备;
1.通过复习“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并板书在白板上让学生去感受。并且把实验实验室提供的主要材料与用具:鼠妇、培养皿、滤纸、滴管、纸盒(40cm*20*10cm)、玻璃板、硬纸板、手表、沙土、水等展示给学生,逐一提问讨论其用途。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哪些?(新课导入)4.回忆采集过程:鼠妇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找到鼠妇后,鼠妇有什么反?(应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搬开花盆或石头,土壤的时候,鼠妇会咋样?)5.利用幻灯片展示“鼠妇的生活环境”、习性及价值,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减少某些学生对鼠妇的反感情绪。
(二)、开始实验 我分两大步完成
第一步 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实验
1.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是哪些地方找到鼠妇的?当你翻开石块时,你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针对鼠妇生活的环境能提出什么问题?那我们如何来证明那种假设是正确的?你打算如何实施这个实验?通过问题讨论,我将光照、湿度因素分别布置给各个组进行小组讨论,由各小组自己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本环节当中,我就是个旁观者,采用的“不管不顾、任其发挥”。当各组按照自己方案完成实验后,各组将得到的实验结果,填表报告。
2.分别由各组,就各自探究的不同环境因素、设计的实验方案、结论进行展示报告。这时学生开始主动喊出自己的结论;有的说“鼠妇喜欢黑暗”,有的组说“鼠妇喜欢潮湿”,有的组说“鼠妇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光照、湿度两个变量一起相互作用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设计这个实验?每个组开始讨论,拟定自己的实验计划并将自己的计划展示出来,最后我在进行指正,修订方案,并对实验加以改进。
3.重做实验,成功组观察、协助。在本环节当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指导每个小组根据各自设置的不同条件因素,按照预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但在实验中有的小组同学还是未能充分领会实验步骤,没按拟定的方案进行,在我巡视过程中适时指正,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第二部 教师引领讲解实验(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各小组学生完成后分别报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的结论。再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堂课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对照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加深了对实验法的基本操作步骤理解及应用,学生从而形成了运用信息分析、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我们的实验结论再去捕捉鼠妇,是否更容易捕捉到鼠妇?还请学生思考“温度是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并设计实验。
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将鼠妇放生,学会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实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反思总结
可取之处:1. 在实验过程中“放任”学生自主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预先不做实验演示,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操作和探知能力。2.教材只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增加“湿度也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实验,以及“光照、湿度”两个变量同时存在影响作用改进实验,更体现了教学灵活性。3.通过合作式教学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形成了他们的团队意识。4.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与传统的讲解法有机整合提高了此次实验课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个别内向的学生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要大胆“放”,积极“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