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6.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 6.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28 09: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描述种子萌发时的变化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
2、能力目标:
(1)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绘制种子结构模式图,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难点
(1)玉米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比较法
2、学习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种子的休眠和一定的寿命 。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目标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围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制定计划围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布置课后小制作课后观察记录 出示萌发种子的图片和干种子,认真观察比较二者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什么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引入课题并板书:种子的萌发。板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教师提示引导:由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分析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是什么?春耕的目的是什么?播种后的灌浇目的是什么?板书记录,并引导学生一一推断,最后留下公认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争议的(如:光、营养)也留下来,为进一步探究的变量。根据大家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假设。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合理呢?通过实验法进行探究。对于多个环境因素(即多个实验变量)应如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提示: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用多少比较合适?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 选择什么样的器具?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③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本组不同实验装置是否同时观察?④怎样设计观察记录表?⑤每个实验具体怎么实施?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对很多问题可以减少失误教师巡视,及时对小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设计的探究报告及实验装置和材料对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空气的探究,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提示相结合。可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水覆盖种子减少氧气的量。出示教师提前准备的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分析其前期能萌发的原因?长时间浸没,种子为什么会烂? 温度过高或过低(与早春温度相比)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出示演示文稿:对学生设计的分组实验进行归纳综合,明确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并与教材的实验设计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明确复杂实验是由简单实验综合而来的。由于水量的多少影响到空气和水分两个因素,你能据此设计:一个装置控制两个变量吗?如果再考虑温度这一因素呢?具备充足空气、一定水分、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板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粒大饱满、胚完整的种子在满足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没有萌发的原因还有哪些?出示教师提前做的测发芽率的装置,讨论:为什么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怎样计算发芽率?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 选种是农民播种前的重要工作,应该选什么样的种子呢 出示种子萌发的装置。你能改进这一装置,制作一个能展示种子萌发连续过程的装置吗?为我们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提示:各组将实验器具放置在实验室相应位置。例:高温(恒温箱)低温(冰箱)室温、暖气等 观察、思考、回答适宜的温度使种子获得空气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空气。通过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是否萌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同学间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或争论,得出小组的统一思想,并填写探究报告(见附表),做出实验装置。小组合作,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全班范围内分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补充完善。进一步完善实验装置。水中有少量的空气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观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设置温度对照组:相同装置置于低温(冰箱)处。分析思考,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的结论: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处于休眠期或有一定的寿命。分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减少水分的散失。选种、浇水、翻土等思考回答贴壁每天放入一粒种子,一星期左右可完整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观察、记录、分析、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的观察、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仅仅处于引导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加强。
通过对农民播种工作的制导,使学生学以至用,有一定的成就感。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