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虽然他们的身体有大有小,能力有强有弱,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动物也一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突然有一天,一种不大不小,不强不弱的动物掌握了一项自然法术,自然界的平衡从那天开始就被打破了。仰仗着这种自然法术,慢慢的这种动物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思考,他们把自己称为人类,把那个天赐的法术称为火。 火帮助人们创造了安定的生活,也让人们有了富裕的食物和水,那要怎样储存这些资源呢?当然还得请火来帮忙。我们今天不聊人类历史,我们聊火,以及我们中国人用火的创造。 请问,中国陶瓷为何这么值钱呢?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也是瓷器的发明国。中国陶瓷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享誉世界的成就。直到现在英语“china”一词另一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的陶瓷艺术影响之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瓷器。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瓷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人们把粘土和成泥,再把泥捏成容器的形状,晾干之后一排排的放到准备好的木柴上,这是非常古老的烧陶办法。陶的质地很坚硬,它的吸水性也很低,所以有了它们之后人们储存就有了办法。 自从掌握了这个技能,全世界的先民们都过上了安居的生活。后来人们在烧陶冷却完毕之后,在泥窑里发现了有一层闪闪发亮而且是非常光滑的斑点的瓷片,看起来它已经不再是低廉的陶器了,原来是在和泥的时候不经意混在粘土中的矿石粉起了作用,窑炉里超高的温度把这些矿石粉烧化了,这样一来,陶器就出现了斑斑点点的一层神仙保护膜。它不仅更好看,并且更坚硬,而且脏了之后更容易擦洗,同时它对水的抵抗力又大大的提高了一截。 我们现在全国各地仍然还在用的,尤其是农村正在用的那个大水缸就是这种东西,它已经三千多年了到今天一点变化都没有。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创造出了中国的几大骄傲之一——瓷器。他们甚至没有把这种东西和古老的陶器分开,仍然管他们叫做陶。当然,这种叫法肯定是对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上面挂了一层釉就给它叫瓷。 观看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
新课讲授 ·问题:陶和瓷的区别? 陶和瓷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没有釉,而是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做胚胎,烧多高的温度。 ·总结:什么是瓷器? ·引入:窑炉 真正的瓷器出现还要再往后拖一千年。所以我们今天只能把东汉以前发现的那些高温陶器叫做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了东汉,在三国时期开始兴旺。这时候的窑炉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原始了,把胚胎往木头上一扔糊层泥就开始烧,到了东汉人们又发明了“蜈蚣窑”“龙窑”等新式的窑炉,大家根据这些名大概想象那些窑炉长什么样。 江浙地区的匠人们利用地形把长长的龙窑放到了山脚下,把龙头放到最下面,然后往里面添柴加火,龙身子一路顺着山往上爬,到了十几米之后才出现龙尾。你想,这么长连通起来,是不是就像我们以前城市里的大烟囱一样。那个犀利得有多猛,那个火得有多旺,所以那个炉子里的温度自然就要比以前高了很多。以前烧陶大概也就是八百度,现在的龙窑可以直接把温度烧到1200度,再加上胚胎已经从泥胎换成了石胎,这得出来的物件是又硬又细又光滑又不吸水。当然,因为硬度大大的提高,所以器物的厚度也就越来越薄,重量也越来越轻,这下,令咱们中国人无限骄傲的瓷器终于算是问世了。 东吴青瓷,西晋青瓷,隋代青瓷,唐代青瓷 有什么艺术特点? 现在摆在工匠们眼前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好用,但是不好看。陶器烧完之后是红红的,上面用黑色颜料写点画点,看起来就是古朴大方。但是瓷器,本身烧完就是脏乎乎的,怎么瞧都透着一股廉价,工匠们觉得他们上去的那层釉不好看。那是因为,压根就没有找到让这个釉产生变色的根本。让釉产生颜色,都是因为釉料里面的铁,铁越多,这个颜色就越重,而且越浑浊。只要把铁的含量控制好,那釉的颜色就听我们摆布了。铁的含量减成适当的时候,这个釉就会黑中带红,如果我们再减少铁的含量,那这个颜色就开始变得清透。 唐代烧瓷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瓷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同学们应该听过瓷器的几个大的分支,像青瓷,白瓷,黑瓷,还有各种彩瓷,我们刚才说的就是青瓷的诞生。青瓷的分类主要还是它的制作方式,它的制作核心就是把釉里的氧化铁控制在一个极小并且极其精确的范围,那至于用这种办法烧出来的是青还是黄,那就要按照不同的时代去说了。(肯定有脏不垃圾的,但是脏不垃圾也得叫青瓷) 和青瓷同时出现的还有黑瓷。因为他俩的制作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就在于釉里氧化铁是极限的控制还是差不多就行。黑瓷的胚胎质量比较粗糙,釉的质量也不咋地,甚至还有脱釉掉皮的现象。所以在当时人们用不起产量很低同时造价很高的青瓷,那黑瓷还算是有价值,一旦青瓷的技术成熟之后,那这个时候黑瓷的价值也就不大了。当然黑瓷还是一直都存在的,它一直都是当作一种更便宜的东西来替代陶器的而不是替代青瓷。 宋代以后,黑瓷还发展出了像“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品,据说目前全世界据说只有三件半,多少高手师傅尝试模仿都模仿不出来的一种东西。但是这样的黑瓷毕竟是凤毛麟角,在整个陶瓷史上,黑瓷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南青北白” 从正式有了瓷器开始,越州(今绍兴一带)就是天下闻名的瓷都,越州青瓷质地细腻,色彩纯净,造型别致,很受南朝上层的喜欢。南方的陶瓷业蓬勃发展着,商品远销全国甚至东亚,当然,往外卖的肯定不是最好的,特等的东西很少能够卖到北方。北方又因为常年的战乱,陶瓷业也一直没能够发展,只能靠南方的进口。 这个情况直到北齐一朝才发生了转变。 北齐是北方政权里最富有的,在南方动乱之后吸引了大量的南方逃往的旱民,GDP一下就上来了不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包括陶瓷。北朝就搞定了一个南朝兄弟一直都没有搞定的事。 我们 先看一下南朝的青瓷有什么样的缺点。 首先,青瓷质地还是不够细腻,胎体上动不动就有气泡气孔,这是因为瓷土本身粘的还不够细的原因。 第二,虽然说是青瓷,但是真正能做出来后世那么漂亮,清澈纯净的青瓷还非常少。大家迫于无奈只能是在器形上下功夫,大多数的青瓷不是豆绿就是豆黄,看起来总是让人感觉在色彩上还是有突破空间的。 第三,还是基于颜色,无论是豆绿还是豆黄,因为本身色彩比较灰暗,所以想在上面画点花纹色彩就不好看。 (一白遮百丑)如果瓷器可以搞成白色的,那在上面画点什么得多好看,就在这一点上,北方的师傅们占了先机。他们搞出来了一种新的瓷器,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白瓷。白瓷一下就把这些毛病解决了不少。 第一,不够细腻怎么办? 还拿以前的瓷土正常的制作胚胎,等做好胚胎之后,再从它上面薄薄的刷一层研磨出来的细土。跟我们化妆一样,所以我们把这一层细土叫做“化妆土”。后来出现了一种更少铁质的釉,并且在上面撒了含铜的矿粉。烧出来的瓶子超级美,不但美,而且匪夷所思。大自然里从来没有一个东西有如此的美感。原来的瓷器再什么玩,本质上都是模仿其他的贵重材料,比如说原来就有青铜的壶,金银的壶,瓷器只是提供了一种更高雅的替代品而已,还有原来有那种鎏金的老虎狮子小手办,瓷器也一样在模仿,仅仅就是提供了一种类似于玉器的材料。但是,自从有了白瓷,有了化妆土,有了更多的釉的用法,瓷器就摆脱了模仿,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思考 那么白瓷怎么就比青瓷高级,怎么就成为了一种更加独特的美学了呢? 学生观察图片 讨论总结
北齐范粹墓白瓷 不怎么白。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它有多白,而是它瓶身上类似于偶然的一片绿。我们猜想,这个瓶子是不小心做成了这样,还是说故意的?古代人都喜欢秩序,现代也有很多人沉迷于完美的秩序,那么一个瓶子上存在这种随机性偶然性很强的图案,是师傅故意为之还是把它做坏了呢?如果是他故意为之,那他可真是够大胆的,他一定是非常有见识和有一定审美高度的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从书法的偶然性里去获得灵感。因为当时在所有艺术门类里只有书法存在偶然性。而其他的工艺品美术品,都是越整齐越好,越均匀越好,越完美越好,基本上整齐均匀是一条准则。如果不是这个师傅故意为之的话,那么这个范粹的家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但没有把这个看起来像残次品的瓶子扔掉,而且还很重视,就跟其他珍贵的物品一样,陪葬给了死者。不管是那种可能,这个瓶子最终肯定是被认可的,这点毋庸置疑。 为什么人们会认可一个不均匀的,不整齐的东西呢?我觉得就是因为它美,同时不可多得。因为你如果再做一个一摸一样的话绝无可能,这就是瓷器之美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拥有着完美的质感,美丽的形状,精致的做工还有那份天人合一的惊恐,这样的东西谁能不爱呢? 北方烧制出白瓷不久,华夏就再一次统一了。逐渐的南北方的陶瓷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南青北白”这个局面就出现了。“南青北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 ·发散思维:为什么白瓷明明代表着未来,但是南方还坚持着去发展青瓷呢? 白瓷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瓷种,但是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最好的底材给后面的青花瓷,彩瓷等等提供必要的基础,我们很少能够见到在青瓷黑瓷上面画东西的,不管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白瓷都是必备的底料。 可是整个隋唐时期,南方就一直没有出现白瓷,青瓷倒是越来越好了。从一开始那个豆绿一直发展成了纯净的青绿色。后来我慢慢想明白,我之前的想法就是典型的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站着说话不腰疼。瓷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它还算是一种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它的核心是人对于材料和火候的掌控,是人们利用天然的材料但是要制造出胜似天然的效果。就这一点,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的时候,人们怎么可能会突发奇想在上面写字画画呢?同一个道理,西方古代人认死理,拼命的去研究如何画的写实,直到十九世纪,写实已经发展到没路可走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吸收其他民族的样式。 所以,白瓷作为底材的作用,那个时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它只是一种颜色,它和青色褐色是一样的。 唐三彩 在唐高宗末期,人们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它又能做的逼真,色彩鲜艳,还能不腐烂,一举多得墓葬首选。不过唐三彩准确的说不能算是瓷器,唐三彩的烧制温度只有1100度。 这样一看,唐三彩虽然是陶器,但是制作工艺之复杂,需要的工种之多,好像比瓷器还要金贵,怪不得唐代向外出土的三大品牌,青,白,还有唐三彩。如果说,这三者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艺术性。因为对于唐三彩来说,雕塑师傅起的作用非常非常大,而唐三彩的这些佣,要么写实生动,要么简练唯美,一看就是需要很深厚的造型能力才能够达到。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唐三彩已经不再是工艺品了,它是艺术品。工艺品是一定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除了极少数失传的手艺之外,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时间越往后拖,作品就会越来越好,这个毋庸置疑。第二,工艺品是可以不进步的,多少年一个模子照样抢手,在这一点上,艺术品就完全不一样了。艺术不会随着时间而越变越好,因为艺术不仅是要靠那些技术指标来判断的,它有着自己的恒定的价值。比如说乔托,他画不了那么细,色彩也不那么丰富那么鲜艳,但是他不比任何一个时代的顶级艺术家差。所以科技只能让艺术变得越来越多样,但是那个高塔永远是高塔。工艺品可以重复,但是艺术品是绝对不可以重复的,重复其他的人的东西毫无意义。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均窑名瓷——“黄金有价均无价” 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变化而导致表面釉色发生不确定的变化,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象。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等。 ·定窑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定窑瓷在器物的口沿处多不施釉,称“芒口” ·汝窑好瓷 汝窑是受越窑影响较大的青瓷窑。汝窑专烧青瓷,胎为体细腻坚致,体有厚薄。釉为天青色,汁水莹泽,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 ·瓷器鉴赏的方法 1、年代出处 2、器型和胚胎 3、纹饰及釉色 4、制作工艺 ·哥窑奇瓷 哥窑瓷器以器表上不规则的网状开裂纹而著名,称为“开片”。胎质细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釉色调淡雅,开大小纹片,像裂痕或鱼子纹,号称“百圾碎”。由于哥窑使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为胎体原料,烧后多呈紫色或棕黄色,高温下釉层流动,使器物的口沿部位和转折处釉薄或露出黑铁色胎骨,形成“紫口铁足”的代表性特征。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1.什么是陶瓷? 2.陶瓷的制作流程。 3.瓷的地域形象“南青北白”的发展过程。 4.宋代瓷器的不同艺术类型和发展特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