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三环:自学 展示 反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得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在化学方程式这一部分中,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4.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4.通过教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2.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3.能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备课笔记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2)红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带、细沙、砂纸。
课前预习 1.参加化学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 原子 重新 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没有改变,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的 质量 也没有改变。
3. 用化学式来表示 化学反应 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4.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 反应物 、 生成物 和 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 质量比 ;③表示各物质粒子间的相对 数量关系 。
新课导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 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这些物质在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物质在量上是否发生变化了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在反应前的质量跟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间可能存在哪几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进行新课 质量守恒定律[猜想]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过渡]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实验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注意事项](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备课笔记
易错提醒: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之和,尤其注意不要忽略了生成的沉淀、气体的质量。
特别提醒:
实验一中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系上小气球是为了防止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冲开橡胶塞。
实验二中应塞紧橡胶塞,目的是形成一个密闭的体系。
进行新课 (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层沙子。(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管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先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交流讨论]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实验一]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练习]现有一反应A+B→C,有10 g A和5 g 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 g 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 g,因为A还剩余3 g,可见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7 g,B无剩余,可见5 g 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g+5g=12 g。[小结]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事项:(1)运用范围:化学变化;不能用于物理变化。(2)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气体体积。(3)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有剩余)。[设问]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教材P94实验5-1: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教材P94实验5-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5-1]现象:产生大量气体,天平失衡。结论:反应后质量减少。[实验5-2]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石棉网上有白色粉末,并升起少量白烟。
备课笔记
知识点拨:
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2)质量守恒的原因:
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宏观上,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课堂拓展:
①镁条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反应的表达式为:
镁+氧气氧化镁
(Mg)(O2) (MgO)
②因为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可用镁粉作照明弹
进行新课 结论:实验前后质量不相等。[提问]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回答](1)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而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一种生成物。反应后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轻。(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且反应过程中有少量白烟(MgO)逸散,只称取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故实验前后称量的质量不相等。[提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思考]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课件演示]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动画,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根据所展示的动画,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交流讨论]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小结](1)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备课笔记
备课笔记
知识点拨: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最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反应系统内物质与环境物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反应后剩余物质质量增大或减小。
课堂拓展: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原理,可以驳斥很多伪科学的说法,如水中含氢、氧元素,而汽油中含碳、氢元素,所以无论多么高的科技都不能把水直接变为汽油。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阅读]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22P2O5。[思考]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交流讨论](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总结]化学方程式具有如此多的优点,它把“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示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量上的关系,以后我们再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时就要用它的化学方程式。[阅读]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6进行总结(以木炭燃烧为例)。[回答]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C+O2CO2,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C + O2 CO212 ∶ 16×2 ∶ 12+16×212 ∶ 32 ∶ 44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补充]从微观上看,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如:每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时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3)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思考]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答案]计算过程如下:4P + 5O2 2P2O531×4 ∶ 16×2×5 ∶ (31×2+16×5)×2124 ∶ 160 ∶ 28431 ∶ 40 ∶ 71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化学计量数是指化学方程式中每种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如上述反应中P前面的4,O2前面的5等。
规律总结: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就是方程式中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讲解]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这样的计算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化简后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124+160=284,31+40=71。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提问]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读?[回答]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其中的“+”读成“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以磷燃烧为例:(1)宏观读法: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2)微观读法: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3)质量读法: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交流讨论]课本P97的讨论题。[注意]尽量鼓励学生多回答一些信息,只要从这三个化学方程式能得到的都对。[总结]可见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和条件来制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练习]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 B.S+O2SO2C.4Fe+3O22Fe2O3 D.2P+5OP2O5
教学板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2. 化学方程式(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意义: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③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3)读法:“+”读成“和”;“===”读成“生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本节知识,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备课笔记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98)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SO2。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是S与O2,生成物是SO2,反应条件是点燃,还表示了参与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在点燃条件下,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2.选择题(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B)。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2)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D)。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3)现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g C和4g 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D)。A.1∶1 B.2∶1 C.4∶1 D.5∶1(4)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淀粉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氧、氢三种元素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2)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减小;(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解:(1)铜+氧气氧化铜,反应物是固态的铜与气态的氧气,生成了固态的Cu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Cu与O2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CuO的质量,所以生成物CuO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2)由于纸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走,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散,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说法(1)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2)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解:(1)正确。(2)错误。由于蜡烛中的C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走,故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但是此过程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错误。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这个反应同样遵守质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不能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③注意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有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不能将催化剂视为反应物;有的物质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在利用该定律计算生成物的总质量时,不能将未反应的物质质量计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当中。
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应当包括固态、液态、气态所有的物质。
量守恒定律。
难题解答 例1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C.b物质可能是单质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 g【解析】 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c反应后增加11g,是生成物,d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与反应的无关杂质,b反应后减少了8g,是反应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反应物的质量少3g,所以反应后a的质量=10g-3g=7g。该反应是a+b→c,是化合反应,a、b可以是单质,也有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为化合物。【答案】 D例2(多选) 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氧元素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解析】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式相关计算的综合作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但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可确定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必须通过计算来确定。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g。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因为2.4g+0.6g=3g,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只含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正确答案为AD。【答案】AD例3 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2S3【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知X的化学式。反应前后C、H原子数目相等,Cr原子生成物中少4个,S原子生成物中少6个,O原子生成物少24个,缺少的原子都在2X中,所以X的化学式为Cr2(SO4)3。【答案】C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解答此类涉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表格问题”,关键是对反应中各物质“身份”的确定,即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物质一定是反应物,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一定是生成物,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或无关杂质。
方法点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不变,由反应物可以判断出生成物的化学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有关计算的桥梁,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新学的一种化学用语。本节课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课题2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盎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3)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活动中几个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因什么导致其如此,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要点提示: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如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等都属于化学用语。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