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②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②文姬:蔡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擅长音乐、书法、文学。匈奴入侵时,被掳走嫁给匈奴人。③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写诗人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显示了此曲震撼人心的魅力。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2.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无咎①别后见寄
陆游
平日杯行不解辞,长亭况是送君时。
几行零落僧窗字②,何限流传乐府诗。
归思恰如重酝酒,欢情略似欲残棋。
龙蛇飞动无由见,坐愧文园③属思迟。
【注】①无咎:指诗人好友韩元吉。②僧窗字:韩元吉曾在僧窗寺壁上题诗,故称。③文园:指司马相如,因其做过管理汉文帝文园的文园令,而以“文园”代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写回忆,以“平日杯行”的热闹衬托“长亭送君”的冷清,愈见思念情深。
B.颔联由前联的写分别场景转到写友人身上来,先忆好友诗篇再忆好友别后的飘零。
C.颈联从友人角度落笔,又用重酿酒为喻体,形象贴切且暗合首联之宴集和送别句。
D.尾联前句扣诗题“别后见寄”之意,后句虽为回赠迟表歉意却引人思考为何而迟。
6.有人评价此诗“言浅情长”,那么此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请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浮桥至南台【注】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此诗作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秋天,当时陆游调任福州决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本是写登台览胜,却故意宕开一笔,从久不登临说起,显得曲折有致,“客中多病”点明了诗人的境况。
B.颔联具体写浮桥,既运用衬托、夸张等手法,突出了浮桥景象的磅礴壮观,又暗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C.颈联对仗工整,用字精妙,“催”字蕴含光阴流逝、年华虚度的感慨,“自”字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D.整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展现了诗人豪壮瑰伟的创作风格。
8.这首诗的尾联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人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得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不仅没有赘余之感,反而具有美感。
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C.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轻拢慢捻”,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
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10.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行
李白
松子①柄金华,安期②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注]①松子:即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②安期:指安期生,道教视他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四句,追思修炼成仙的仙人,追思之后产生的疑问透露出诗人的迷茫。
B.诗歌五、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时光倏忽而过,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
C.诗歌结尾紧扣诗题,诗人对酒不肯饮,尾句的反诘表达出诗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D.这首诗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融游仙、忧生、饮酒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12.诗歌七、八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②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因有人作祟,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幕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败都引起了他的万端感慨。本诗即写于回泾原途中。回中:地名,在今甘肃固原县。②《前滨》: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对比起句,未曾提及牡丹,却将石榴花拿来作比,大声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
B.巧用鲛人泣珠、锦瑟破梦的典故,分别用来形容牡丹花衰谢和诗人不忍听闻风雨之声。
C.“万里重阴”与“一年生意”对举,不仅是写实,而且包涵着对前途茫茫悲叹的深意。
D.《前溪》舞拓出新境,牡丹花落如同舞蹈,扣住惜花主旨,表现赏花人对残红的留恋。
14.这是一首咏物诗,清人冯浩在这首诗后注云:“借牡丹写照也。”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环境,突出环境的冷寒,有力地衬托了梅花凌寒独放的形象特点。
B.桥下溪水潺潺,梅香伴着月色,打破了寒夜,也给词作增添了温暖的色调。
C.词人由自己独倚栏杆联想到一枝梅的孤独,因此对梅花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D.本词以“咏梅”为题,通篇不见一个“梅”字而梅的形象跃然是其成功处。
16.这首词中的“花不知人瘦”与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都是为人称道的名句,它们在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②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17.下列关于诗歌鉴赏及分析的有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首联写昨夜的欢聚,交代了欢聚的时间、地点;两个“昨夜”自对,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慨。
B.该诗颔联写今日的相思,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C.该诗颈联写宴会的热闹,宴会上诗人与佳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实写出诗人与佳人共度良宵。
D.该诗尾联写离去的无奈,听到更鼓之声就要去当差,表达出诗人对差事的厌倦和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
18.本诗中颔联两句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成为千古名句。诗人李商隐一生写过许多首《无题》,本诗只是其一,中学阶段我们还学过一首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两句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现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请先默写出这两句诗,并简要赏析一下这首《无题》与本题中的《无题》有哪些共通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20.有人评价这首诗工于写景,请结合全诗的写景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年轻夫妇分别的场景,男子与妻子分别,戍守边关。
B.画衣上绣的花能将蜜蜂引来,说明绣花逼真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思妇装扮的用心。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远征的离人。
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这首诗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2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思想情感和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①
陆游
吾舟十丈如青蛟,乘风翔舞从天下。
江流触地白盐②动,滟滪③浮波真一马。
主人满酌白玉杯,旗下画鼓如春雷。
回头已失瀼西市④,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
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
醉面正须迎乱点,京尘⑤未许化征衣。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二月,陆游结束了八年“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由成都顺江而下,东归临安。五月,他路过四川奉节瞿塘峡时写下这首诗。②白盐:白盐山,因其岩壁高峻、色若白盐而得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③滟滪:矗立于瞿塘峡江心处的一块巨礁。④瀼西市:奉节,因其地在瀼水之西,故称瀼西。⑤京尘:亦作“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所乘的十丈巨舟好像巨大的青色蛟龙,从天而降,御风翔舞,开篇想象奇特,豪情洋溢。
B.三、四句中,白盐山仿佛也在晃动,滟滪堆则变成了一匹时浮时沉的骏马,极写江流湍急。
C.五、六句中,在主人的邀饮下,诗人想象战鼓之声隆隆作响,就如同春雷一般,振奋人心。
D.九、十句以“苍崖中裂”渲染两岸之险,以银河喻飞瀑,以珠玑喻水滴,气势飞动,笔力雄奇。
24.诗人在末两句中,由景入情,以景写心,流露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其二)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遒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
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
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D.这首词上片着力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26.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①(节选)
刘长卿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
白云去不反,危堞空崔嵬。
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才。
功名满青史,祠庙唯苍苔。
楚水澹相引,沙鸥闲不猜②。
扣舷从此去,延首仍裴回。
【注】①留侯城:汉留候张良的封地。高祖封功臣,张良为避猜忌而辞让,被封为留侯。②《列子·黄帝》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诗歌涉及的地点与人物,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后面抒情做了铺垫。
B.“伊昔楚汉时”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之世再没有张良这类人才的伤感之怀。
C.作者笔下的留侯祠与杜甫在《蜀相》中所描写的武侯祠有着相似的意境氛围。
D.诗中表达技巧多样,既有从“访”到“去”的记叙,又借景物与典故来委婉抒怀。
28.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延首”“裴回”的言外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鹤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本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请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柳州,此诗作于诗人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③射工: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④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标题,表现“江行”所见:江上雾气弥漫,远处云水相接,黄茆漫山遍野。“南去”点出船行方向,“望尽”表现视野开阔。
B.颔联从变化的角度写景: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深潭日照蒸气升腾,景象变幻莫测。表现事物的动态。
C.颈联描写自然环境,射工正阴险地窥伺诗人一行,飓风惊扰着诗人所乘舟船,“射工”“飓风”暗用拟人修辞,直接明了单纯描写自然环境艰险。
D.这首诗中前三联写出了诗人岭南江行的忧惧,虚实结合,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
32.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①
唐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①此诗是元稹被贬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
33.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3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寒食”“春深”突出节令变换、路程逼远。
B.颔联“才”“已”两个副词,写出蜀道天气突变。
C.颈联的比喻运用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异曲同工。
D.全诗的语言浅显质朴,多以口语入诗,辞浅意哀。
3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37.作者采用了哪种手法塑造了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季鹰
李白
河东郭有道[注],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风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注]郭有道:又名郭泰,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大学生首领,位居“八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人的八个名士)之首。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抛开所赠之人,却引入了同姓历史名人郭有道,写法颇为奇特。
B.颈联兼用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以与庸才争禄为耻、乐与高人为伴的志向。
C.尾联紧承上文,将高逸的追求寓于生动的形象,可谓豪气冲天,高耸入云。
D.该诗风格雄奇飘逸,笔法灵活,富有激情,与一般的应酬之作迥乎不同。
39.诗的颔联将“我”与“君”对举来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4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41.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C
2.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漂泊的诗人和战马的出塞。前者是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北方边境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着栏杆流泪的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实景。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岳阳楼,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描写音乐,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
从表现手法来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当时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而“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是说“我漂泊在外,远方战马出塞,风声低吟”,当时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两首诗都是采用一实一虚对应,把实景和想象结合起来,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从抒发的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发了作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而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抒发了作者漂泊沦落,依然心忧国家边塞的安危的爱国之情。两个人都有漂泊沦落之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他们虽然都在漂泊,但是两个诗人都心系国家,都抒发了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
3.C
4.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等内容可知,因为楚国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他,才让他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由此可知,该句应该是表达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具有象征意义。该诗节选自《涉江》,诗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指作者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之冠,披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戴着珍贵的美玉,这些“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因此其作用主要是象征和衬托人物品质的高洁。
5.B
6.(1)回忆与友人离别的场景,表达别后的思念和伤感。(2)友人在寺院中题写的诗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表现了放翁对南涧的怀念和敬重。(3)抒写朋友热切的“归思”以及自己对相聚“欢情”的回味,从友人和自己两面着笔,表达朋友之间的思念和离别的感伤。(4)表达对友人回赠太迟的歉疚。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再忆好友别后的飘零”错。颔联两句可作互文解读:韩元吉在寺院中题写的诗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既有对往事的回忆,同时又表达了对友人文采风流的赞美之情,表现了放翁对南涧的怀念和敬重。没有选项中所说的“再忆好友别后的飘零”。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平日杯行不解辞,长亭况是送君时”起笔轻约,对照写来。“杯行”即沿座行酒,描摹了宴饮场合饮酒之状。“不解辞”即不会推辞。放翁言平时宴饮场合都不会推辞饮酒,更何况是在长亭送别志同道合的友人上路呢?两句均是虚写回忆,以“平日杯行”衬托“长亭送君”,“平日杯行”宴饮场面热闹,“长亭送君”送别场面冷清,用热闹反衬冷清——倍增其离别伤怀。而时过境迁,再回首当时分袂痛饮的过程,愈见思念情深。
颔联“几行零落僧窗字,何限流传乐府诗”承上句而来,将凝思从分别场景牵扯到友人身上。“几行零落僧窗字”当为韩元吉在僧窗寺壁上题写的诗文,忆其人而及其诗与字。“何限”是“多少”之意。颔联两句可作互文解读:韩元吉在寺院中题写的诗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三、四句表现了放翁对南涧的怀念和敬重。
颈联用比喻手法直抒内心情绪。“归思恰如重酝酒”从对面落笔,站在韩元吉的角度抒情,归来重聚的热切有如“重酝酒”一般。重酝酒是再次或多次酝酿的酒,味道极为醇厚。诗人为突出思念的深沉,用重酿酒作为喻体,形象贴切,且暗合首联之宴集和送别句,浑然一体。第六句“欢情略似欲残棋"以我眼观物,相聚时的欢愉像一盘将尽的棋局,无力挽回,喻指心绪茫然,空劳牵挂。
尾联合拢全诗。“龙蛇”泛指书法、文字,此处当指韩元吉寄给诗人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赠别诗,即诗题“别后见赠”之意。此句关合着诗歌的第三句,写自己怀想着元吉的诗与文字,没想到真收到了友人的来信,见字如面,感慨万千。最后一句以用典来表现,“文园”指汉朝的司马相如,因其做过管理汉文帝的陵园孝文园的文园令而以文园代指。“属思”即构思。放翁于此句曾有注解:“诗来弥月,乃能和答,故云。”感慨友人书信寄来已满一个月,而自己一直未能构思成诗,回赠已迟,向友人表示歉意。
7.B
8.抒情方式:都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
抒发的情感:
同: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中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拚搏。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又暗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错误。颔联是在具体描写浮桥,突出了浮桥景象的磅礴壮观,并不能暗示当时的政治形势。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诗歌的情感以及比较阅读的把握能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所以,“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但是自己的壮志豪情、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只能借由梦来体现,所以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意思是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所以诗人将自己的豪情壮志通过笛声传达出来,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既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
9.B
10.①从听曲态度上看:白居易是主动邀请琵琶女弹奏,并且专注聆听;苏轼用“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
②从情感上看:白居易听曲时,个人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产生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苏轼只是单纯赞赏琵琶女“细撚轻拢”的技艺,表明自己因技艺而被吸引,没有抒发个人身世经历的感慨。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错误,上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是写情;接着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是写事;而结句“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然而“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又回到情的书写。故而上片应是由情至事,由事归情。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听曲态度来看,《琵琶行》中,白居易偶然听见琵琶女的弹奏,便主动邀请琵琶女弹琴“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其主要目的就是听琴,且倾听十分专注,以至于“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出“知音”的特点;而本词中,苏轼“停杯且听琵琶语”,乃是在于友人相聚时“多情多感”,“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而借琵琶声转移伤感之情,可见其目的不在听琴。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白居易把个人的遭贬和琵琶女有才被妒、嫁为商人妇,两个人都身怀才能却沦落天涯、难遇知音的经历联系起来,并视琵琶女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了个人感慨;而苏轼在本词中只是欣赏了琵琶女“细撚轻拢”的技巧,对于其身世遭遇并不了解,也没有产生共鸣和借此抒发个人感慨。
11.C
12.①诗句运用对比反衬手法。②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③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情感的能力。
C.“诗人对酒不肯饮”错误,“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意思是:面对美酒不肯饮,又等待着谁呢?是说应及时行乐,痛快饮酒。选项只关顾了诗歌表面意思。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意思是: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将天地永存,没有变化,与人生短暂,容颜随时光而改变进行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用永存的天地衬托人生之短暂无常,指出了作者面对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内心的矛盾。
正因时光短暂,更令诗人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天地不老,而世人容颜易老,诗人不由因为赤松子、安期生成仙之后,无迹可寻而感叹,生发出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因此,诗人一方面为前途感到迷惘,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内心矛盾复杂。
13.A
14.①诗人以牡丹自喻,以牡丹被雨打落来映照自己因人作祟而落第;
②诗人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达到了物我一体;
③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A.“大声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错误,“浪”,表示否定,相当于 “莫”“不要”,“浪笑”即不要嘲笑之意。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清人冯浩作注“借牡丹写照也”中“写照”即“映照”之意,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所以,此诗是诗人以牡丹自喻,托物言志,感慨自己的人生。
结合注释①可知,唐文宗开成三年,诗人因有人作票,应博学宏词科不第,回泾原途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败都引起了他的万端感慨,“先期零落”诗人以牡丹自喻,借牡丹被雨打落来映照自己因人作祟而落第的人生;
首联中“先期零落更愁人”写牡丹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颈联中“一年生意属流尘”写牡丹一年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诗人借牡丹的遭遇寄慨自己的不幸,为牡丹慨叹实为为自己伤心,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希望成空,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达到了物我一体。
颈联“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两句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15.C
16.“花不知人瘦”运用拟人的修辞,表面写花不知“我”为它消瘦,实则表达的是自己不被人知的惆怅、凄凉以及渴望被理解的心情。“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把自己和菊花相比,说自己更加消瘦,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因之身影消瘦的情形。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联想到一枝梅的孤独,因此对梅花产生了深切的同情”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以拟人的手法写花,一年一度,花开花落,人像往日一样怜花,花却不知人日渐消瘦,喻花不解人意,不知人之哀愁,非常凄楚。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以拟人的手法写花,一年一度,花开花落,人像往日一样怜花,花却不知人日渐消瘦,喻花不解人意,不知人之哀愁,表达自己不被人知的惆怅、凄凉以及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人比黄花瘦”黄花,指菊花,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17.C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共通之处:
①均是抒写爱情心理,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②“嗟余听鼓应官去”“相见时难别亦难”都抒发了离别的无奈与伤感。
③“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两个“昨”字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通过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形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令人读来有回肠荡气之感。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诗人与佳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实写出诗人与佳人共度良宵”错误,颈联是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就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思念之深、相思之痛,后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
从表现主题看,两首《无题》诗都抒写爱情。本诗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感情深挚缠绵。另一首《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全诗“别”字为通篇文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从抒发情感上,本诗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听到更鼓之声就要去当差,写离去的无奈。另一首《无题》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从用词和艺术手法看,本诗“昨夜星辰昨夜风”和另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都运用反复的手法,分别重复使用“昨夜”和“难”两个词,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语气舒缓,缠绵婉曲,回肠荡气。
19.C
20.①远近结合。“霜林”是远望之景,“野菊”则是眼前之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②俯瞰与平视结合。“绕郭云烟”为俯瞰,“斜日”、远山则为平视。两种写景视角结合。
③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诗歌第一句和颔联、颈联是实写,第二句和尾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第二句虚写(联想)到李德裕(诗中的“昔人”)曾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尾联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④动静(视听)结合。“飘画角”为动景(为听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以动写静(为视觉描写),动静(视听)结合。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错误,“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选取了“霜林”“野菊”等景物。“霜林落后”写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是远望之景;“野菊开时”写眼前野菊开放,景色美好,是眼前之景。有远有近,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首联“绕郭云烟匝几重”中“绕郭云烟”写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是俯瞰的角度;颈联“倚栏斜日照青松”中“倚栏斜日”写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是平视的角度。诗人将俯瞰与平视两种写景视角相结合。
首联第一句“绕郭云烟匝几重”中“郭”“云烟”、颔联“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中“霜林”“野菊”和颈联“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中“西风”“斜日”“青松”都是作者所见,表明是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首联第二句“昔人曾此感怀嵩”中“曾”字表明是虚写,诗人想象到李德裕(诗中的“昔人”)曾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最后一联“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中“会须”一词表明是虚写,作者想象来日将携客踏雪看群峰。前三联多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所以,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颈联“解带西风飘画角”中“飘画角”写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是作者所听到的,为动景(听觉描写);前两联中“绕郭云烟”写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山争出”写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写野菊花开放,“斜日照青松”写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是作者所见到的,以动写静(为视觉描写),所以,本诗运用了动静(视听)结合的手法。
21.D
22.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春日景物描写,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对月下奇景的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意境空灵曼妙。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结合诗句可知,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的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管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作者用乐景写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核心意象,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感叹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使之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空灵曼妙的意境。
23.C
24.①面对扑面而来的飞瀑的水珠,诗人不但不躲避,反而伸展双臂,让清凉的水珠冲洗自己的“醉面”和风尘仆仆的征衣。
②诗人由景而入,让我们看到他醉酒下那颗思绪纷乱的心,感受到他不愿意离开抗金前线却又不得不离开的悲愤,体会到他对恢复大业由追求到失望的哀痛。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诗人想象……”分析有误,这不是想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诗人正忘神地遨游在这惊涛骇浪中的世界的时候,盛情的主人,用白玉杯满满地斟了酒,劝诗人饮酒,诗人才收回遐思,回到了现实中的船上。此刻,他听到江涛声合着舟人擂起的鼓声,正隆隆地响成一片,如同春雷一般。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能力。
末两句“醉面正须迎乱点,京尘未许化征衣”是诗人由景入情,以景写心。飞瀑激溅,扑面而来,诗人不但没有躲避,反而伸展双臂,让清凉的水珠冲洗自己的 “醉面”,也净化了一路风尘的征衣。
诗人的动作让我们窥见他内心纷乱的思绪。结合注释可知,诗人结束了八年“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由成都顺江而下,东归临安。对于主战派的陆游而言,不能再上战场是他内心的伤痛,意味着收复失地的理想的破灭。他的内心既有不愿意离开抗金前线却又不得不离开的悲愤,也有他对恢复大业由追求到失望的哀痛。而今面对这动人心魄的飞瀑,诗人迎面迎接飞瀑的洗涤,或许就是想要借这纯净晶莹的水滴净化因展望京师之行而思绪纷乱的心境吧。
诗人在末两句中,由景入情,以景写心,流露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25.A
26.(1)运用想象,写嫦娥充满情谊,热情周到地将月光洒遍人间,增强了感染力;(2)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3)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陶醉在月光之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错误。小序“游遒场山”“吹笛舟尾”“迎月”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笛声和月夜的景物描写也看不出感伤情绪。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洒遍人间的景象。“料”字是“料想”之意,为想象之语,“殷勤”是“周到”之意,“殷勤”“偏”“知”等处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光人的性情,月光遍洒大地,描写了月色的美好,明亮皎洁,殷勤周到,充满情谊,其实这正是月光下人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在月色下陶醉的喜悦之情。
27.B
28.①“延首”意为伸长头颈,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裴回”意为徘徊,来回走动;②作者借“延首”与“裴回”的动作,表现了自己即将离开而又不断回首、徘徊的不舍之态;③表达对张良辞让封赏的智慧和济世安邦的才能的赞美,暗含作者渴望像张良一样建功立业。
【解析】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之世再没有张良这类人才的伤感之怀”错误,“伊昔楚汉……祠庙唯苍苔”四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张良的赞美,和对其曾经名满天下如今却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伤感。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延首”“裴回”的言外之意,首先要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延首”,伸长头颈,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裴回”,徘徊,来回走动。“扣舷从此去,延首仍裴回”是说自己乘船离开留侯城,但是又伸长头颈,不断回首,写出作者徘徊不舍的情景。作者在离开之时,这“延首”“裴回”两个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才。功名满青史,祠庙唯苍苔”和注释一可知,张良辞让封赏的智慧和济世安邦的才能让作者敬佩、赞美,其中也暗含作者渴望像张良一样建功立业。
29.C
30.①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②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的能力。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形象、手法和情感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贺词写诗人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可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
31.C
32.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清醒认识,但依然保持积极心态的心境。诗人不想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上有所建树。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意象意境、情感等的赏析能力。C.“直接明了单纯描写自然环境艰险”说法有误。颈联中“射工、飓风”是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故选C。
32.本题考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华发”指花白的头发;“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尾联大意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根据注释提示可知,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诗中先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也是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清醒认识。于是,诗人在尾联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的感慨。“岂容华发待流年”,诗人意识到未来艰难,也提到“华发”,但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所以,尾联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有所作为,要在柳州刺史任上有所建树。
33.C
34.A
35.借景抒情。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写出了前途艰险、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本首七律对仗工整,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颔联“才见”对“已惊”“岭头云似盖”对“岩下雪如尘”,颈联“千峰笋石”对“万树松萝”“千株玉”对“万朵银”,故有三联对仗。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突出节令变换、路程逼远”错,首联交待了京城的寒冬已过去,快到寒食节了,然而所经的骆谷虽已是春深时节却没有一点春的气象。突出了此地天气寒冷。故选A。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表现出蜀道上的严寒雪景。
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在写景中,苍茫沉寂的意境,寒雪未去,周围都笼里在严寒中,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诗人独自骑马在入蜀途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知的忐忑。
36.C
37.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能力。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表现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这是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中间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只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霍嫖姚”是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借此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38.A
39.①通过自己“盛德无位”和郭季鹰“清光独照”的对举,表达对郭季鹰高风亮节、坚持操守的赞美。②自己与郭季鹰志趣相投,却“无我位”,通过对举暗示了自己得不到赏识的愤懑之情。
【解析】
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抛开所赠之人”错。“河东郭有道”意思是:你就像汉朝的隐士郭有道,是将二人揉为一体来写。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和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意思是,你德行高迈,我望尘莫及;你清光独照,我世尘满心。诗中的“君”指“郭季鹰”,他德行高迈,清光独照,是自己望尘莫及的,将两者对举表达了作者对郭季鹰品德高尚、坚持操守的赞美。结合诗歌的最后一联“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有朝一日,奋羽高飞九千仞,在紫氛氤氲的太空遨游,可知作者也有着很高的理想抱负和追求,自己与郭季鹰志趣相投,但是这样的“我”却无人赏识,而郭季鹰却“清光独映”,将两者对举暗含自己无人赏识的愤懑之情。
40.B
41.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错,“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而非形容生活清贫。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语言风格和诗歌意境的能力。“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生动传神。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写祐之虽独自上路,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眉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体现了辛词特色: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