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提升练习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提升练习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12: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提升练习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文章的末尾写得最美,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看菊花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遗愿的达成,还是“我”新生活的开始。“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无尽的嘱托,也是“我”明白的“我”生命的真谛,“我”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更加精彩。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B.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C.《猫》写了“我”们一家养猫的故事,其中详写第二只猫。因为第二只猫有趣、活泼,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并且能够抓老鼠。它的亡失让我们伤心了很久。这只猫集中表达文章热爱动物的主题。
D.《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的方法——爱让生活充满阳光。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______坍______塌 缝xì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倒西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
②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③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④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⑤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⑥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⑦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⑧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⑨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⑩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8.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9.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0.“我”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30字左右的颁奖词。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⑥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
⑦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⑧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⑨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⑩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2.第⑩段加点词“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写与牧羊人多次见面的情形时,既写了高原的面貌,也写了自己每次见到高原时的心情、感受,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三访牧羊人 高原面貌特点 我的心情、感受
一访牧羊人 (1) 恐惧
二访牧羊人 林木茂盛 (2)
三访牧羊人 (3) (4)
14.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简要说说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16.有人认为,课文主要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首段和尾段与这一故事关联不大,可删去。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C
6. (1)hé tān 隙 (2)拷焦 烤焦 (3)活力生命力 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7.(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3)语言描写。虽不是自家的地,却种得十分坚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8.牧羊人是一个无私、执着、一丝不苟、勤恳、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执着坚守的人。(能答出两点即可)
9.(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倒”“挑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一丝不苟。
(2)“十万”“两万”“将近一半”,通过数字的对比,突出牧羊人栽种成活树苗的艰辛不易,表现牧羊人的坚持不懈(执着坚守)、意志坚强的品质。
10.①推动情节发展,“我”的好奇使“我”决定多住一天创根问底,才有了后面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见证人,目睹了牧羊人植树的经过,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1.合乎题意即可。
12.牧羊人长年累月地坚持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有的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的地方,变得树木茂盛,溪水奔流,充满生机。
13.(1)荒芜;(2)吃惊;(3)生机勃勃;(4)敬佩。
14. 细节(间接)
通过其洁净的室内环境,侧面烘托牧羊人勤劳能干,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为下文牧羊人挑选橡子做铺垫。
15.写“我”的所思所想,体现了林木生长茂盛,烘托牧羊人的形象,为下文写此地的变化做铺垫,表达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16.不认可。作者借首、尾段的议论表达他对于植树的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的高度肯定。联系故事背景可知,在战火令世人感到绝望之际,牧羊人让人看到希望,给人以生的憧憬。首尾两段的议论丰富并升华了文章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