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4 16: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笔名宇文秋水,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走进作者的理想圣地 ——北大一、读全文
① 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
字词关
② 读完每一部分,概括内容要点。
内容关(1)生字词
穹 隆(qióng lóng) 涉足(shè)
徜 徉(cháng yáng) 絮语(xù)
犀 利(xī) 安恬(tián)
撷 取(xié) 惆怅(chóu chàng)
沉 淀(diàn) 呜咽(yè)
迸 溅(bèng jiàn) 积攒(zǎn)(2)解释   1 尘缘:尘世的缘分。?   2 穹隆:高起而成拱形。?   3 呜咽:低声哭泣。?   4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5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6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7 絮语:唠叨的话。? 8 撷取:摘取。? 9 惆怅:伤感;失意。? 1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11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12 白驹过隙(xì):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结构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二、分析文本思考
(一)指出作者与北大之间的尘缘,并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句。
(二)如何理解“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说明作者对北大在学术、思想、教育地位上的高度肯定,下句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三)田晓菲十四岁不到就被北大录取,两年的北大生活使她对北大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说说北大是怎样影响田晓菲的?
北大的图书;
北大的人(北大老师的严谨教学,诚恳做人;北大学生的清新,自由,敏感,言谈犀利,机智,读书认真。 )(四)“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何关系?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五)“纵然岸旁有玫瑰、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中“玫瑰、绿阴、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小 结回顾了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
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表达了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