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理解字意、词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感受船长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
2.抓住船长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理解船长“逼孩子”跳水的原因,感受船长果敢、机智、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程,自主学习生字词,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揣摩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二、课堂环节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跳水比赛吗?谁来说一说?
2.学生简单交流。明确:地点在泳池;状态是从容的,郑重的。
3.师:大家来看看书本上的插图,课文里的主人公是在哪里跳水的呢?
生: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4.到底发生了什么,竟然让小主人公决定从那么不寻常的地方跳水,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跳水》(板书;齐读课题)
5.师:大家看一下注释,课文的作者是——(生:列夫·托尔斯泰)请大家动手把他划出来。师介绍托尔斯泰,指导学生简单记录重点。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明确:船长;水手;男孩儿;猴子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出示课件)请你参照课件上: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明确:谁对谁做了什么。
即 ①猴子逗弄孩子,孩子追赶猴子。②猴子把帽子放在横木上,孩子爬上横木取帽子。③船长救了孩子。
难点:①逗弄:好像故意逗他生气。或通过几个动作归纳出“逗弄”、“戏弄”、“戏耍”之意。
②过程性细节的描述太多,只要提取一个核心关键词。
3.多媒体出示表格(练习册上原题),引导学生填写表格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小结:概括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是按——(生: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也就是文章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注:学生可能会忘记叙述顺序,略作简单回顾。)
(三)再读文本,精讲研读
1.孩子作为这个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后纵身一跳,跃入水中的人,他的心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几经变化,请大家再读1-4自然段,圈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词句,并用括号括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②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开心)——①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2)②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神态;尴尬、无奈)——②猴子突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3)②孩子吓唬他它,朝它大喊大叫。(动作;生气)——②猴子坐在桅杆上...摘下帽子来用牙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生气:情绪的提示)
(4)③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神态;恼怒)(追问:孩子恼怒后的表现是怎样的?抓住孩子的动作)——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5)④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动作;气极了/怒不可遏、失去理智)——④爬到了桅杆的顶端,....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6)④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紧张、害怕)——④听到叫声往下一望(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
难点:三个“生气”的情绪是层层递进的,需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准的形容词进行描述。
小结: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揣摩人物心情的变化,同时在描述人物心情时,用词要准确。
2.刚才我们一起看了1-4段,这几段里除了有猴子和孩子,还有一群人对故事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谁?(生:水手)对,就是水手。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水手一共发出了三次笑声,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三次笑。(学生快速分享)
3.想一想,水手的三次笑,与情节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示:水手第一次笑时,小男孩做了什么,猴子做了什么?以此类推,板书划出折线图。
小结:水手的笑声让猴子的行为更加放肆;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行为更不管不顾。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了故事的内容,学习了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的方法,同时也抓住小男孩的动作、神态,结合周围事物的反应,揣摩出男孩情绪的变化及其原因。正是由于水手们的笑声,促使了猴子更加放肆的行为,也让小男孩逐步走上危险的境地,他站在高高的桅杆上,一不留神就会掉入汹涌的大海,他该怎么办呢?他能顺利逃脱吗?又是谁帮助他脱离险境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船长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理解船长“逼孩子”跳水的原因,理解他的思维过程。
2.感受船长果敢、机智、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
二、课堂环节:
(一)温故旧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故事的情节脉络,通过分析故事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重点学习了故事的起因与经过,分析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请大家快速回顾1-4段,用上“只要....就...”以及“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来具体说说孩子的危险处境。
明确: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用上具体的动词,如:张开、放开、摇晃
总分总的结构阐述:总写情况危险极了+具体描述+小男孩命悬一线。
(二)精读文本,感受形象
1.正在这时,我们的第四位主人公——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面对这样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请用曲线划出船长的所做、所说。
明确:船长当机立断,用枪瞄准儿子,让他往海里跳。
2.船长的做法合理吗?他难道不怕自己的孩子跳入大海有危险吗?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船长,刚刚走上甲板,你观察到了哪些情况,让你下定决心,当机立断逼迫自己的孩子跳海呢?(分小组讨论)
(1)①海面上风平浪静
(2)⑤看见儿子命悬一线,很危险
(3)④孩子腿抖,很紧张,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
(4)⑤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想大海鸥的,有了逼迫孩子的工具。
3.你能用上“如果.....”来揣测一下船长当时的心理吗?
小结:要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必须关注他所观察到的具体情况。
4.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父亲,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逼他跳河,好像有些太过冷血残忍了,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明确:当时情况紧急;船长的行为体现出他的
①果断(立刻瞄准、几个感叹号-换成省略号读一读)、
②机智(向海里跳,海面风平浪静)、
③沉着、冷静(和孩子的动作进行对比;给出的指令很明确)
5.既然船长这么重要,作者为什么只给他寥寥数笔呢?
明确:突出情况的紧急以及船长身上的品质。
小结:虽然只有几笔,但却将一个果断、机智、沉着、冷静的船长形象刻画地生动且具体。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课文《跳水》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提示:在梳理文章叙述顺序时...;在体会人物心情变化时...;在感受人物形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