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发现问题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发现问题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2-08-28 14:0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现问题》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发现问题》,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部分来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1、发现问题是《技术与设计 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首要阶段,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分阶段探讨设计过程的部分内容,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
2、该节由“问题的来源”和“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两部分组成, 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现”以及“问题的来源”方面作了适当的拓展。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另一方面,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运用、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二、目的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特点。分为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领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明确发现问题的能力,了解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懂得发现问题也是有章可循的。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有关技术设计的问题,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尝试解决它。
德育、美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教法分析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针对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教学内容,本课采用启发、提问、设问、适时点拨的教学方
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 “想”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课准备从生活实例和经典案例引入,以小组讨论、分组探究为主要形式,结合多媒体视频、课件、网络数据为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
四、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历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设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本节课中学生对问题并不陌生,从小到大,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能去主动发现问题却是少数,而且对什么是技术中的问题了解更少,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哪些问题是技术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小道具表演让学生思考问题出在哪?接着通过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因为发现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使得共享单车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对“发现问题”积极性。接下来阐述自己女儿小时候,遇到的一个生活上的问题,然后自己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找到了如何方便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引入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二)通过分组讨论来研究什么是问题以及问题的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1、什么是问题?2、问题的分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尝试有意或无意“发现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说出学习、生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问题是多样性的, 并积极思考和开放性讨论。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重点研究我们身边的实例,
从课堂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广泛“发现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魔盒,体会“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的来源。
引导学生将刚刚讨论总结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并让学生做如下思考: 1、这些问题的来源是什么 2、哪些是技术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懂得技术问题与其它问题的区分。
(三)通过以上问题的汇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发现问题。引出任务一(问题的来源)。
教师通过举例,当前热度很高的两件大事,南非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什么需要关注,神州十三号的宇航员正在做什么?教师通过神州十三号展 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火箭是神州几号?宇航员在飞船上是如何喝水,吃东西的? 宇航服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神州十三号主要任务是什么?神州十三号是如何与核心舱对接的?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进行总结,问题产生的情况通常有以下三种:
1、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2、别人给出的问题;
3、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想去解决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思考理解。接下来通过课本上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让学生主动思考:案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想到发现问题,又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发现了问题,讨论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了什么技术问 题?这个技术问题是怎么被发现的?
案例二、通过电话的发明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电话的发明解决了什么技术问题?然后通过讲述电话发明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要敢于质疑自己所看到的,去挖掘背后的原因,同时指出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多样性, 需要解决问题很多,选择灵活性强 ,把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得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接着提示学生,既然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解决,那我们究竟如何去发现问题,引出任务二(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已经掌握从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中广泛“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方法之一:观察日常生活
老师再以“教室里开空调能否同时开电扇”为问题让大家思考,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
再通过视频观看中国宇航服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结合片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活是蕴藏问题的大宝库,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一个事件、一个器物、一个现象,甚至对偶然遇见的人或事的偶然一瞥、偶然一思,都可能引发一个问题的发现。也为解决问题带来了灵感。
方法之二、收集和分析信息
通过小学二年级的一道数学表格题目,让学生回答该题目,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如何收集和分析信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去发现问题,懂得对资料的合理分析整理和提出问
题。尤其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简便快捷的信息是丰富问题的资源,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媒体信息的收集、检索和分析,往往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举课本上案
例,学生分组对上班族和老人的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再通过上海“灭霸”阿姨制作的秋季蚊虫作息表举例,如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方法之三、技术试验
拿出水银温度计,让学生自己测一下自己体温,观察一下体温计的变化让学生回答体温计是谁发明的?然后阅读课本案例伽利略与体温计。让学生分析技术试验对发现问题有什么重要作用?
回顾教师刚上课所提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是神州几号?引导学生思考之前的火箭都在执行什么任务?教师课件呈现神州一号到神州十三号每次执行任务,让学生明白技术试验不仅可以发现问题也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中国能实现载人登月吗?为什么?课件呈现为何不可能,核心问题在哪里。此结论也是告诉
学生技术试验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条件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懂得从各种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中去寻找和探索问题。
(四)拓展引申
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地讨论和思考 :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除了老师提出的还可以有哪些 帮助学生培养建立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质疑的科学精 神,然后通过两道练习题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明白:问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也存在问题,问题处处在,时时有。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但能否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最后布置两道课后思考题。
1、学生对台灯的要求并设计一份问卷调查。2、观察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设施,找一找存在哪些技术问题,可以用什么技术手段解决。
五、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课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明白问题就在身边,很自然地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我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对于身边事物的讨论,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当然对于通过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来发现问题的这个途径与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做试验,比如简易台灯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在本课中因为时间关系,留在了下一节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