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18:12: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21 课
伯牙鼓琴
(共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伯牙鼓琴》被编排在本单 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一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广为流传, 先后在《列 子》《吕氏春秋》《警世通言》当中都有记载,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全文分为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每次弹琴, 锺 子期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其中包含的情操和志向,体现两人“知音”的关系, 其中“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 语言简洁, 但颇具画面感,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体会音乐艺术的美。 第二 部分写了锺子期死后, 伯牙痛失“知音”,决心不再弹琴,他面对好友之死表现 出来的悲痛, 以及“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的决绝态度也很好地体现了朋友 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人教版教材所选《列子》版的《伯牙绝弦》相比,统编教材 所选《吕氏春秋》版的《伯牙鼓琴》虽然内容大致相同, 但有两处不同是值得老 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体悟的。一是突出强调了伯牙“方鼓琴”,锺子 期就能明白他的“志”,体现出锺子期与伯牙之间知音关系的深厚与不可替代, 为伯牙得知音的“喜”与失知音的“悲”做好铺垫; 二是增加了伯牙破琴绝弦的 理由“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既体现了知音的难得和两人之间的情谊,也体 现了得而复失后的伯牙那种孤独感。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包括《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等多篇短小文言文, 了 解如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文言文大意,因此, 本篇可以让学生先 自主学习,解读大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想象音乐所描述的画面,站在伯牙或锺子期的角度,去揣摩两人的想法和心情, 让学生体会得遇知音的快乐与喜悦。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对同伴看法非常重视的年纪, 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对于“朋 友”极为看重。《伯牙鼓琴》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知音情怀,易于被 他们所接受, 但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的决然却又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伯牙与锺子期以琴会友, 心意相通的喜悦, 以及
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悲痛与孤独。
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 “哉”、“巍”、“弦”3 个字,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音乐画面, 体会伯牙与
锺子期知音相遇的喜悦。
3. 能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与孤独。
三、 教学准备
学生: 读课文 3 遍,完成预学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古曲《高山流水》音频,写话练习纸 四、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名曲,导入课题
1. 播放 《高山流水》
2. 导入: 大家听到的这首古琴曲《高山流水》还蕴藏着一个千古流传的动
人故事 (揭题,板书课题 《伯牙鼓琴》)
3. 鼓,在这里的意思是?(弹)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生再读课题。
4.伯牙先生是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古琴演奏家, 他的琴艺据说十分高绝, 备受 喜爱, 可后来他却把自己的琴摔破, 再也不弹了。这个原因就隐藏在我们今天学 习的这篇课文中。
(二) 初读文言, 感受节奏
1. 读正字音,读通句子
自由读课文, 提示注意难读字: 少(shǎo) 选、汤(shāng) 汤乎、复为(wèi) 古琴者。
指名读
2. 文言文除了读得正确,我们还要读得抑扬顿挫,有节奏。预学时请大家 给这篇文章划分了停顿,看看你划对了吗?
3. 学生自由读课文
4. 遇到语气词“乎”可以适当延长,能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师范读“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学生模仿齐读。
5. 指名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6. 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齐读(配乐《高山流水》
7. 指导书写“哉”、“巍”、“弦”。
(三) 读懂句子,了解文意
1. 故事中有哪两个人物?(板书: 伯牙、 锺子期)
2. 学习活动:借助注释,尝试读懂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把没读懂的
字词或句子做好记号。
3.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尝试解决同组同学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选一位 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讲述这个故事。
4. 集体交流:选 1-2 名小组代表讲故事。
(1) 关注 1:“方”,意思是“刚刚”
(2) 关注 2:“志”,注释是心志、情志,可以理解为“想着”。
(3) 关注 3:“善哉乎鼓琴”解释时要调换顺序,理解为“琴弹得好啊”。
(4) 关注 4:“终身不复鼓琴”解释为“终生再也不弹琴”。
(四) 想象画面,感受喜悦
1. (出示第 2、3 句) 引导: 伯牙的琴技有多高超呢?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预设 1: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巍峨高峻的大山耸立在眼前)
预设 2: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的江水一泻千里)
2. 最为难得的是,这个字(强调“方”),你读出了什么? (锺子期是很快 听出伯牙琴音中的意思)
3. 小结:是啊, 仅仅是刚开始倾听,锺子期立刻能感受到伯牙蕴藏在琴声
中的心声, 感受到伯牙的感受, 这就是“知音”啊! (板书“知音”,出示“资料 袋”第一段)
学生读资料袋。
4.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曲逢知音, 也是不愿停啊。相信伯牙有了锺 子期这位知音后,也是弹了一曲,又一曲。
口头填空: (1)方鼓琴而志在白云,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少选 之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
(2)方鼓琴而志在飞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少选 之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 5.体会喜悦,感悟读
(1) 当伯牙发现自己无论弹什么, 锺子期都能快速、准确地感知到他的心 意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板书“喜悦”)
带着喜悦之情,学生读 2、3 句
(2) 过去, 伯牙的琴艺虽然备受达官贵族的推崇, 可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 音, 如今, 他碰到了锺子期, 一个能快速、准确从琴音中感知他的心意的人, 伯 牙的心中喜不自胜。
带着欣喜之情,学生再读 2、3 句
(3)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得到一个真正能欣赏自己琴技, 感受自己心 声的知音,伯牙心中欢喜无限。
带着欢喜之情,学生再读 2、3 句
(五) 感受悲痛,体会情谊
1.导语: 据传, 伯牙与锺子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因琴声偶遇, 一见如 故, 引为知音, 天明分别时, 约定一年后的八月十六再相见, 可当伯牙风尘仆仆 地赶来时,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能见到的竟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出示最后一 句)
学生读“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想象写话
提示: 此时此刻, 你感受了伯牙的心中翻腾着怎样的心绪?他面对子期冰凉
的墓碑,摔碎心爱古琴时,又会说写什么呢?
学生动笔写。
3.交流
预设 1:伯牙痛失知音, 非常伤心
导语: 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位知音,可又失去了,伯牙的心也随着他的琴一 起碎了。
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最后一句。
预设 2:伯牙痛苦子期死后,自己再也没有知音
导语: 知音难觅, 自此之后, 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伯牙的琴音在诉说什么, 再 也没有人能感受伯牙的心灵,世人虽万万,却无人懂我,这是多么的孤独。
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最后一句。
预设 3:与其弹琴给那些不懂自己的人听,不如再也不弹了。
导语: 是啊, 失去了唯一能听懂自己的心声的子期, 难道还要弹给那些不懂 自己的人听吗? 你感受到了伯牙不再鼓琴的坚定决心。
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最后一句。
4.小结:子期的离世, 让痛失知音的伯牙悲痛万分, 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孤独, 他决心从此再不弹琴。 (板书“悲痛”)
学生齐读“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 导语:伯牙与子期这份深厚的情谊被传为千古美谈(出示“资料袋”三 句诗)
学生读三句诗,说说体会。
(六) 背诵课文,课外拓展
1. 导语:相知相遇的欣喜,到生离死别的悲痛,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与《高 山流水》的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配乐朗读课文
2. 学生自主背诵——开火车填空背诵——齐背
3. 课外拓展
据说, 伯牙在子期的目前曾写下一首短歌, 读一读, 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 受。
(

:喜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 知 失:悲痛 音
锺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