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18: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17 课
书湖阴先生壁
(共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书湖阴先生壁》被编排在 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三篇。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诗题 中的湖阴先生, 姓杨名骥,字德逢,是诗人退居江宁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从诗题可 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王安石题写在杨骥家的墙壁上的。全诗前两句描写庭院中的景致, 用 “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和“手自栽”表现出居住环境的洁净、美好,以及主人对生活 的热爱与高雅的情趣。后两句描绘庭院外的景色:溪水如双臂环抱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 推门而出,将满目的青翠送入房前。这两句诗对仗严谨,用语巧妙, 不仅以拟人化的动态描 写,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含而不露地在 “护田”和“排闼”两处 运用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 ·大宛列传》,汉朝时在敦煌以西驻兵戍边, 设置使者校尉 进行管理;“排闼”出自《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汉高祖曾经称病不理朝政,并下令群臣 不经许可,不得擅入宫禁,但樊哙竟无所畏惧,推门而入,最终说服高祖上殿听政。王安石 用这两个典故, 既生动描绘山居风景的秀美可人,更是以山水田园风光衬托湖阴先生淡泊高 洁的品格, 也隐隐流露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了 解诗的大意。 对于诗人王安石,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 虽然曾在第三册的语文园地一中已经 积累背诵了王安石的《梅花》,但受认知水平、年段要求等影响,他们不了解王安石的生 平, 对其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没有一定的感知,也就比较难读懂诗人对湖阴先生安贫乐道生 活的赞赏和向往。教学中需要激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借助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引导学生 体悟诗人隐藏在山水田园诗作背后的情感。 同时,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表达非常有特 色,既有拟人化的描写,又有“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 来”的两两相对,还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中,两两相对的表达特点在学生过去所积累的古诗 中也有,这就需要激活旧知,通过说说类似的诗句,体会这种对仗带来的语言美。
二、 教学目标
1. 读准“畦”“闼”等生字,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古诗。
2. 通过抓关键词,想象还原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了解湖阴先生。
3. 通过拓展王安石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对山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4. 联系旧知,激活积累,了解诗句在对仗、拟人、用典方面的表达上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温习《梅花》,了解王安石生平和两次变法的经历。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拓展阅读的诗歌材料
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梅花》,释题导入 1.回顾导入: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出示《梅花》标题, 慢速逐句出现全诗) 学生随着诗句的出现一起背诵《梅花》。
2.揭题: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今天,我们来学 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齐读诗题
3.释题:
(1)关注重点:
“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也是这个
意思。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好朋友,更是一位隐士。
(2)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是?
(3) 小结: 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湖阴
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 分欣赏,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再读诗题,注意停顿的位置——书 │湖阴先生 │壁
(二) 滋味朗读,感知节奏 1.读正确,读通顺
提示: 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至少读三遍。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关注“畦”“闼”字音及平翘舌音“自栽”; 齐读。
2.尝试读出古诗韵律节奏
引导: 刚才我们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要是能关注一下节奏,读起来会更有韵 味。
推荐读,评点七言诗二二三的节奏,男女合作读,齐读
(三)寻找景物,发现顺序 1.圈画景物
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在诗中圈出来,并编写在学习任务一的图中。
集体交流,纠正错误。 (板书:茅檐、花木、一水、田、两山)
2.发现顺序
(1)看图,发现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院内、院外)
(2)小结:诗人是按照由内到外,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 (板书:由内到外,由近到 远)
(四) 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引导:我们找到诗中的景物,也明白了诗人的写作顺序。 让我们随着王安石的脚步走 近湖阴先生的家,看看这里究竟有怎样的美景,吸引住了这位大诗人。
学习任务: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湖阴先生的家美在哪儿?
(1) 预设 1:茅檐长扫净无苔
茅草屋经常打扫,非常干净,连青苔也没有。
想象:茅屋的屋顶、墙壁、地面……纤尘不染
引导: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湖阴先生是个(勤劳)的人。 (板书:勤劳)
(2) 预设 2:花木成畦手自栽
院子里, 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上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
想象:湖阴先生栽种着哪些花木,怎样栽种,闲时欣赏,与王安石漫步其间一同 交谈的画面。
引导: 这些排列整齐的土地、各种花草树木是湖阴先生仔细打理的,他是个(爱 整洁,有生活情趣)的人。(板书:爱整洁,有生活情趣)
(3) 预设 3:一水护田将绿绕
一条溪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
想象:溪水清澈见底,农田郁郁葱葱, 一派生机。
(4) 预设 4: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座高山推门而出,送来满眼青色。
想象:两山近在眼前,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2.好一幅田园山水画卷,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品味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
配乐读诗
(五)发现对仗,感受拟人 1.了解对仗
导语:王安石这首诗不仅写的景色美,写法也极具奥妙。
(1)(出示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像这样上句和下句,能两两相对,是一种古诗中常见的写法——对仗。
(3)拓展诗句
引导:这样的写法,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很多。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生接“白雨跳珠乱入船。”
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你还能举个例子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认识典故
引导:王安石在后两句诗中所藏的玄机还不止于此(凸显“护田”和“排闼”),这 两个词背后还有两个典故(出示典故)。
护田:出自《史记 大宛列传》,汉朝专门派遣官员使者,保护西部边境的农田,囤 积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 樊郦滕灌传》,汉高祖刘邦生病, 下令不见大臣们, 多日不上 朝, 大将樊哙无所畏惧,推门而入,说服汉高祖重新上朝。
学生默读典故
3.感受拟人
(1)提问:典故中“护田”的“汉朝使者”在王安石诗中成了“一水”,“排闼” 的原本是“樊哙”,在王安石的诗中变作“两山”,这种写法就是(拟人)
(2)此时此刻,看到两座青山,如同人一般,推开大门,呈现满目的苍翠,诗人心 中会是怎样的感受?(喜悦,震撼,充满生机)
带着这种感悟,读后两句诗。
(六)拓展生平,走近诗人
1.这位居住在田园茅屋中的湖阴先生每日扫洒庭院,栽种花木,出门是水田,仰头望青 山,日子过得真是……(悠闲自在、安逸闲适、自得其乐),也让王安石感到……(向往)
2. 一个小小的乡间居士的生活竟让王安石如此羡慕、向往,这是为什么呢?交流收集 到的有关王安石生平的资料。
3.微课出示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期,由于被贵族、地主豪强兼并,大批农民丧失土地,难以为生,国家税收流 失,财政赤字。 1069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具体内容包括:全国清丈土地,核 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在每年二月、五月青 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以较低的利息贷款、贷粮;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 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极大地触及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组成“守 旧党”不断攻击王安石和他的“新法”,动摇宋神宗的变法决心。 1074 年,王安石被罢 官,第一次变法失败。 1075 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已经难以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加上 “变法派“内部分裂,”新法“很难推行。 1076 年,王安石辞官,第二次变法失败。
4. 写话抒情
王安石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两次变法,又两次失败,最终未能成就功业。当他晚年闲 居,认识了这样湖阴先生这样的一位邻居,看着他享受这样平淡、闲适、充满情趣的生活, 王安石会想些什么,说写什么呢? 写下来。
学生写话——集体交流
(六)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背诵
是啊,也许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历经沧桑的王安石也终于体会到了平淡生活的乐趣。 这种生活并不富足,就有一茅屋,一小院,却是青山满目,绿水护田,逍遥自在。 让我们一 起背诵,品味诗人那颗同样甘于平淡的心吧。
背诵练习——齐背古诗
2. 拓展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伏的王安石最终乐享田园生活, 读读诗人所写下另一首《书湖阴先 生壁》,与第一首相比,又让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宋 王安石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五、板书设计
由内而外 从近到远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院内 院外 茅檐 一水 花木 (

)两山 勤劳、爱整洁 有情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