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21 课
书戴嵩画牛
(共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书戴嵩画牛》被编排在本 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二篇。 本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斗牛图》所 作题跋, 讲述杜处士所藏《斗牛图》被一牧童指出画错的地方, 以此表达“艺术 创作需要细心观察, 艺术家应当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虚心学习。”这一道理。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写了杜处士作为书画爱好者, 对《斗牛图》的喜爱十分浓烈; 第二段叙述了杜处士与牧童的对话, 牧童以斗牛“尾搐入两股间”,而画中牛“掉 尾而斗”指出画“谬矣”,杜处士觉得他说得对,继而引出主题“耕当问奴,织 当问婢。”
对于文言文大意的了解,在前一篇《伯牙鼓琴》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而言, 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释疑, 适时点拨的方 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故事。而“斗牛”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 则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画面,让学生有所了解。
本课学习, 学生除了要明白做事需向专业人士求教外, 文中对于两个人物的 神态、语言刻画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就此展开想象, 讲述故事。学生不仅可以 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 还可以转换为: 杜处士、牧童、苏轼、戴嵩的角度来讲一 讲,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想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情。
在注释中, 提到“实际上牛相斗时, 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 也有‘掉 尾而斗’者”,这就表示牧童的话不能算全对,戴嵩也未必就画错了。与“耕当 问奴,织当问婢。”的主题产生一定的冲突, 教师不妨让学生讨论一下,最后相 机引导,发现观察要全面,请教也不妨多找几人。
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轴”“锦”“曝” “矣”4 个字。
2.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能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多角度地、创造性 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3. 明白苏轼要表达的观点, 课外拓展,加深学习感悟。
三、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完成预学
教师: 制作课件, 写题跋的《斗牛图》练习纸,乾隆题跋《斗牛图》与相关资料 四、 教学过程
(一) 观《斗牛图》,认识题跋 1. (出示无题跋《斗牛图》)唐代有位大画家戴嵩,特别擅长画牛, 这幅就
是他的代表作《斗牛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你能来作个国画评论家,评一 评这幅画吗?
2.这幅画的确画得好, 历代许多书画爱好者收藏过它, 比如苏轼、乾隆皇帝。 在它的身上还发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揭题,板书课题)
学生读题 3.说说“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书写,记录),课题是什么意思。
4.教师简介: 这篇文言文是苏轼为《斗牛图》所做的题跋(板书: 苏轼、题 跋)(出示有题跋的《斗牛图》),认识题跋。 苏轼的题跋,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 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 检查预学,读通课文 1.读正字音
(1) 预学单上标出的易读错字进行核对: 杜处(chǔ) 士、好(hào) 书画、
所宝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至少读 3 遍
(3)指名读 2.节奏韵读
(1) 教师范读,学生修改预学单中的节奏停顿划分
(2)学生熟读
(3)师生合作读,教师提示重音和延长音读法
(4)开火车读——齐读
3.学写生字
根据预学单反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曝
(三) 认识人物,读懂课文 1.课文中有两个人物,分别是——杜处士、牧童 (板书:杜处士、牧童)
2.合作学习,完成两个人物鉴定
人物: 身份
技能 技能描述:
相关证明:
3.交流杜处士
(1)杜处士的身份: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书画收藏爱好者。
(2) 杜处士的技能: 收藏书画, 从“所宝以百数”和“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板书:收藏书画)
(3)想象杜处士还有可能会有哪些表现?
观赏《牛》,他不禁赞叹道:……
儿子想要打开画看看,他急忙……
下雨了,偏没带伞,他……
(4) 提问: 杜处士如此喜爱这副《牛》,为什么被一个牧童指出画错后, 仍 然能“笑而然之”? 他是怎么想的,他又会说些什么?
(5) 讨论: 发现这幅画的错误后, 杜处士还会像以前那样喜爱这副《斗牛 图》吗?
4.交流牧童
(1) 牧童的技能: 能识别牛相斗时, 牛尾巴的正确位置。从“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说说画错在哪里。
(2)关注“拊掌大笑”,学生做做动作, 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自信的笑)
(3) 为何没读过书的一个小小牧童, 竟然这么自信辨识出著名画家画错了
呢? (牧童每天都在放牛,对牛的观察很多, 肯定比画家更清楚牛相斗时尾巴是 怎样的)
5.所以牛究竟是怎么样的, 看画家怎么画不一定准确, 反而是牧童这个天天
和牛在一起的专业人士更清楚明白呢。难怪苏轼最后在题跋中写道——学生读 “古语云: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板书: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1) 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提问:为什么要问他们?
(3)小结:做事,要向有这方面丰富经验的人请教。 6.既然做什么事都要请教专业人士,那么——
口头填空:画牛当问( );砍柴当问( );捕鱼当问( );学习当
问( );( )当问( )。
(四)多角度代入,趣味讲述
1.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有趣, 而且富有争议, 尝试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指名讲故事
2.刚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讲故事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 员,把自己代入进去来讲故事,不是更有趣了吗?
(1)学生选择人物角度趣讲故事。
“鄙人杜处士,平生一大爱好就是书画……”
“我是村里一个小牧童,有一天看到杜处士在晒书画……” “吾乃苏轼,听闻四川有个杜处士喜好收藏书画……”
(2)组内分享故事——集体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五) 课外拓展, 学写题跋
1.同学们在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的时候, 有没有注意到这条注释 (出示课文注 释⑾)
读一读。 学生提疑问。
2.讨论:究竟戴嵩有没有画错,还是牧童说错了?
(1)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2)(出示乾隆题跋《斗牛图》)拓展相关资料,学生默读:
乾隆观睹多场斗牛, 发现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是尾巴夹在腚沟里, 但有少数 时候尾巴是翘起来的。因此题跋“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画跋曾经 关画录, 录诚差跋更为差。”意思是牧童说的也不全对,苏轼题跋也有错误。 唐 代朱景玄写过一本《唐朝名画录》,其中对戴嵩《斗牛图》作过评价,说戴嵩画
牛,能够“穷其野性筋骨之妙, 故居妙品”。苏轼写戴嵩《斗牛图》的跋语,据 说受了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所以乾隆说"画跋曾经关画录"。
观察西班牙斗牛、泰国斗牛、越南斗牛、云南石林彝族斗牛、贵州斗牛、浙 闽斗牛、凯里斗牛城比赛、枫香斗牛大赛、雷山斗牛大赛等。发现实际情况是: 牛在角斗时, 尾巴的姿势各式各样, 并不统一。可以将尾巴缩入两股间, 也可以 摇尾, 还可以时而缩尾时而摇尾。摇尾的方式也多样, 可以下垂左右摇摆, 也可 以翘起来上下左右摇摆,还可以像蛇一样卷曲翻滚,姿态纷繁。
(3)交流感想
3.小结: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不妨多请教几位,可以更加全面。
4.苏轼所作有趣的题跋不止这一幅《斗牛图》,在《苏东坡全集》的《题跋》 篇中还有很多,如:
东坡观正父《醉道士图》后,题跋其后:“仆素不喜酒,观正父醉士图,亦 甚威执杯持耳翁也,子瞻。”该题跋本就有开玩笑之嫌。可巧,章子厚见此,更 跋曰:“仆观醉道士图,展卷末诸君题,子瞻所题,发噱绝倒,子厚书。”
异日,东坡看到子厚的“跟帖”,回复了一帖:“熙宁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再过长安,会正父于母清臣家。再观《醉士图》,见子厚所题,知其为予噱也。 持耳翁余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再见,当复一噱。时与清臣、 尧夫、子由同观。子瞻书。”这一帖更是直接与子厚交流。
有趣的是, 子厚又见到了这一“回复”,再复一帖:“酒中固多味, 恨知之者寡 耳。若持耳翁, 已太苛矣。子瞻性好山水, 尚不肯渡仙游潭, 况于此而知味乎? 宜其畏也。正父赴丰国时, 子厚令武进, 复题此, 以继子瞻之后。己酉端午后一 日。”
5.这样犹如现代人发帖跟贴似的题跋是不是很有趣呢? 同学们也来跟个贴 在《斗牛图》上写下自己的题跋。
学习任务: 将本节课的收获、感想或体会, 以题跋的形式写在《斗牛图》上。 6.如果还想读到更多苏东坡的趣事, 大家可以去读读他自己所写的《东坡志
(
林》
)。
五、板书设计
杜处士
牧童
书戴嵩画牛
苏轼
收藏书画
鉴别牛尾
题跋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